桥,架在水上或者起在地上升高,又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亭子,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避雨,乘凉用的建筑物,也有用来点缀园林景观的一种园林小品。
桥溪亭子,因座落凉水井镇水田村桥溪,桥亭兼有而得名,雅称水田风雨桥,又称水田凉亭,我还是喜欢它的乳名桥溪亭子。桥溪亭子在当地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人的通途,还是匆匆过客的小憩地,更多的是男女老少纳凉悠闲好耍处。商品交易、新闻八卦等自晨至暮,熙熙攘攘倾情上演着。
小时候的我是父亲的跟屁虫,爷俩是亭子的常客,热则乘凉,雨则避躲,间或买物,间或闲玩,反正父亲帮办着大人的事,而我忙着自己的日光。摸摸桥板,碰碰桥阶,抱抱粗粱,从桥这头跑到桥那头,跑到中间还故意使劲跳上几跳,弄得木头桥板哐啷哐啷响,演绎着一个孩童的闹剧。有时声音大了点,免不了糟几声训斥;如不小心碰倒了生意人的家什,少不了赔礼道歉。就这样两边有没适合自己吃的、玩的,了然于胸,此时的糖、玩具都成了考验父亲的大方与否。家里虽穷,但父亲多半是顺了我的意。如遇同龄来亭子,则刚好孩儿伴,上桥下桥瞎疯,变戏法儿、捉迷藏儿,猴儿们串天了,时间过得慢些再慢些。累了,躺在座板上枕着大人的腿数着溪风慢慢进入梦乡。也有独处时,选一席横板,倚在栏杆上,享着凉风,看着流水,弯弯曲曲、跌跌撞撞从南而来,一圈圈、一溜溜穿桥而过,翻着白浪、溅着小花涌向远方。归家了,父亲不忘给长身体的我们打个牙祭,称斤把肉,我提着,一摆一摆,心里美上了天!
桥溪亭子由桥、亭组成,长16米,主道走廊宽2米;材料主要为木料,凿榫衔接;桥身以7根粗圆巨木为梁,桥面铺板,长廊式过道,两旁设置栏、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两头顶阁,挑梁展檐,塑有朝凤引歌,正梁顶上筑有双龙抢宝;侧檐飞翘,神曽护卫;覆盖黛瓦,垫石灰方坨;集四邻八方之力,横跨溪头,傲立苍穹。
我在欣赏桥亭设计带来的惬意时,也佩服着老一辈人的智慧。就说主体结构的7根粗横木吧,巨木啊!根根大得两人合抱粗,22米长,那可非一人两人之力可砍可运呦!那是怎样的阵仗啊?出山于克卜村马家老林,全水田溪人都出动了,方圆十里的民众也来帮衬,大家包起米油办众事!呐喊助力声响彻着水田溪,群蚁抬食般,沿溪沟,几百号人,一声令下,振天震地,滑推而行。所过之处,农家苗木尽数倒俯,溪中鱼类皆碾身白,七进七出,七七四十九天,七根巨木运至桥溪溪头,横卧两岸。能工巧匠们,钉枕木,铺厚板,修廊梁,展檐盖瓦,又七七四十九天,方建成。
前人修路搭桥,后人享福方便。有了桥亭,汛期,水涨桥上过,方便了乡邻; 有了桥亭,东家碳柴,西家棕麻,经陂头大湾,过张家滩山岭,翻洪山界,进中南门,茶马路坦途;有了桥亭,大家走出水田,走出大山,生活就有了奔头。平日里,有空没空的老少们皆喜前往;夏天,溪风习习,少不了一溪水田人聚集乘凉闲聊;他日,衣锦还乡的水田人必到桥上走走停停。水田溪人造就了桥溪亭子,桥溪亭子也成就了水田人。
一方桥亭,一处风景。桥溪亭子居然与我大解放军有过一次交集,时间回溯到1949年12月,一天,不知谁得到了一条消息,说后山大湾来了一队官军,大家都躲一躲,莫吓着了。此话一出,大家丈二摸不着头脑,身怕有祸,于是跑地跑、躲得躲、来不急地关着门,大气都不敢出。只听见村口大路上阵阵走路的声音,一队又一队。过了好大会,才没了动静。胆大一点的,悄悄推开门,伸长着脖子偷看,只见到一支戴着八角帽,身握钢枪,身穿灰青粗布军装,脚打着绑腿的队伍背影过村了。等大家回过神,想追着探究竟时,整个队伍已穿桥溪亭子扬长西去。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有何公干?风一样的!猜测间,一“万精油”解了大家的疑团,解放军!是解放军!只有解放军才如此!军容整齐,秋毫无范,不惊民,不扰民。哦,明白了,解放军是来剿灭土匪的,正赴荔溪、大园方向围剿窜匪。大家松了一口气,“哎哟!背时的!自家人的队伍啊!多好的队伍啊!该好生看看!”“可惜走远了,应该好生斑视斑视,希望再回见”大家议论着。从此,大家争相守着桥亭,远望大路,等解放军再经过,桥溪亭子也成了水田人心中的“盼军桥”。
一处古迹,一方骄傲。桥溪亭子能庚续百年,还在于官修民爱,其间有过两次大修。
第一次是民间整修。造福大众的个人慈善行为,纯公益性,由陂头村马家院名木匠谢吉桃牵头主修,扛着自家建房上等木料,利用农闲时间,与其长子谢远东等匠人,历时一个月维修。换板修栏,依样画葫芦,独家手艺,破损桥廊整修如初。据说用工、生活开支等费用皆由其第七子谢远友负责,谢远友人民大学毕业,经商重庆,富庶有为,整修桥梁一事,在当地留为美传。
第二次是官方修缮。凉水井镇水田村支两委上报政府,依托“一事一议”国家奖补政策,应民声,护古迹,投资数万元,翻修。检瓦,整檐,护基石,数月后焕新颜。桥廊光亮,横栏漆桐油,青瓦筑石,丹凤飞檐留人间。
对于桥的记忆,我内心深处还是停留在1300多年前的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石拱桥赵州桥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南京长江大桥。而对于亭子一脑空白,但桥溪亭子不曾走远。是啊,身为水田人,当熟桥溪亭呀!桥溪亭子不仅见证了昔日茶马古道的商旅繁忙,也见证了解放军沅陵剿匪的丰功伟绩,更见证了水田的日新月异。
2012年5月,当地政府投资二十五万元,紧贴水田凉亭,水田大桥,傲然相伴。如今,水田溪流,桥溪亭子,两桥并驾齐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时代的交通便利。
来源:渭溪九校
作者:谢晓波
编辑:唐圣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