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水田”之恋(散文)
2025-08-04 10:32:21 字号:

仲春,穿坳坪烂泥村,出高家山,放眼东北,叠翠群山下,一丘丘翻耕之田,透着泥香,泛着清波,倒映着天、山、房……毛洞水库的水穿村而过,汇着水田溪,婉转东流。夕阳的余辉不舍水田村的天角,烧红了,无穷变幻着,一会儿白百合,一会儿金黄色,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红。天际间,蛙声聒闹,此起彼伏;“懒”虫鸣叫,一阵高过一阵;“李贵阳……李贵阳……”李贵阳也凑着热闹,或鸣在竹林,或喊在山梁;“咕……咕咕”偶尔几声阳雀,深沉地划破着旷野中的平衡。嗯哪!黄昏下的水田村美丽且安详。渐渐地,渐渐地,她合上了双眼,进入了梦乡。

水田,是我的家乡,一直不曾走远!

陂头,水田的门户。

过岩湾,上乌丝窑,就入了水田的门,也就是陂头。有山,参差不一,时低时高,有圆有尖,或座座相连,或突兀独立,有的如玉簪镶嵌山间,有的似老人沉思静立,还有的像笔,笔笔相异。有水,弯弯绕绕,灵动清澈。远看,静静流淌;近听,哗哗有声。有房,呆脚楼、小木屋、砖瓦房,鳞次栉比,或隐于山林,或立于路边,缕缕青烟,鸡犬相闻。有庄稼,玉米、稻谷……抖擞在大地怀里,在轻风中摇曳,使劲地卖弄着壮实的身体;辣椒、高粱……春生,夏长,秋黄,冬藏,随季节变化轮番上演着;人们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大地的时辰里书写着应有的答卷。

当然,陂头,最耀眼的还要数“罗汉护村”“三桥留船”的典故了。你看,对面山从狮子山头盘旋延至,直冲庙高头,一道道山脊,划出十八条山苞,似十八罗汉隔溪而护。你再看,整个陂头地势地形就像一个大腰子盆,马家院就似荡漾在盆里的一艘船。陂头桥、竹林边桥、群益桥三桥依次而建,扯住了“船”,留住了风水,大家的生活事业在“一帆风顺”里风生又水起。

有幸的是,在乡村振兴滚滚洪流下,2017年拆乡并村中,陂头并入了水田,变成了水田村,如今没有了陂头村。陂头村、水田村无论是分,还是合,也仅仅是符号的变化。在老一辈眼里,消亡的是“陂头”两字,大家该干嘛还是干嘛呀!该吃则吃,该喝则喝。水田村呢?笑弯了腰。有了陂头村的加入,更加夯实了。瞬间,水田的天大了些,地宽了些,大家的心也敞亮多了。嘻嘻!我们陂头村人变成了水田村人了。陂头人、水田人同住水田村,同饮水田溪水,同属一家亲啊!

桥溪,真正的水田。

自有河流,就有桥。一河流穿水田而过,一风雨桥横卧河流之上,始称桥溪。溪上有桥,桥存百年,人也百年。老一辈言,水田最早有的姓是朱、钟、赵、刘,随着发展,刘姓后来搬往他处高就,朱姓等继续繁衍。而对我来说,记忆深刻的还是“谢氏的历史渊源”。勇叔又告诉我,最早的水田谢氏居民是从池坪乡寺庄坪搬迁而来的,根在寺庄坪。还有“谢氏子孙偷太公祖坟”一说,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谢氏从寺庄坪搬至水田后,人丁兴旺,家业殷实,宗族势力也逐渐强大,可是每年清明祭祖要翻山越岭回寺庄坪祭祖,老年人还好,年轻一代,稍有懒惰。又是一年清明时,不知谁说了句“我们把太公的坟偷来,不就方便了,随时可以祭拜”。年轻人,血气方刚,说到做到,白天便派人踩点,找寻到太公坟,并做了标记,只等天黑行动。是夜,一群老少,摸黑直达坟山,摸黑起坟,“一朵莲花就地开,恭请亡人离旧宅,百岁古木又逢春,千年困龙出苦海,喜逢吉日巧安排,离开旧宅换新宅。”在道师的主持下,成功把太公坟连夜偷迁至烂木溪处。虽然大家认为不是什么光彩之事,但悄无声息很成功地把太公坟偷到自己家里,还是暗自窃喜。古话有云:“人有祖,正如山有脉,水有源,树有根。故为人子孙者,当饮水思源,须慎终思远,时刻不忘祖宗之繁衍大恩和发扬家族之精神。如此方能上承先祖之恩荫福祉,中兴家族之事业功名,下启后世之深远根基。”有了太公在身边保佑,定会再续辉煌乾坤。

好巧不巧呦!后来,慢慢得知,做标志时,被当地一放牛娃扔插到太婆坟头上,水田谢氏真正偷迁是太婆的坟。太公坟秒变太婆坟?这捣鼓的天杀的放牛娃啊!至此,寺庄坪人与水田人没有了来往。

过往境迁,时序轮换。水田居谢氏外,瞿、马、蔡等姓也繁衍开来,渐渐形成了现在的水田格局,陂子湾蔡家人为主,羊仕冲赵姓占多数,钟家钟姓住,对马溪张姓居多。大家共同以水田为根基,土家、苗、汉等民族融合到一起,开垦田地,互帮互助,结婚生子,耕读传家。

水田,是个好地方。

水田,一直是通衢之地,南走克卜,西通坳坪,北连张家滩,东接渭溪。水田,也是码头之地,南来北往之客,以桥溪风雨桥为小憩地,交换信息,交换货物,各取所需,各得所往。现在的水田,还是以风雨桥为轴,辅射着水田及周边人。每周六的赶集日,人来人往,卖东西的,买东西的,你摆摊,我挑拣,你卖他买,热闹非凡,胜于平日。集市从王猫公家始,一条长龙似的,过吉团叔商店,结束于瞿老师家小卖部。大家一逛就是一上午!如逢节日集,更是人重人,外乡人、本地佬,老人、小孩,普通话、乡话汇成了水田的一片独有的天。

往常,大家也闲坐风雨桥上,唱山歌、扯乱谈。最过瘾的是三伏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早早地占地盘来了,吹着溪风,听着流水,搭着不着边的话,闲在地打发着当下。有诗赞曰:碧波轻荡水悠悠,古韵长桥映翠流。飞檐翘角云烟绕,木柱斜栏岁月留。雨落桥头声细细,风穿柳岸意柔柔。行人闲坐谈天地,惬意乘凉雅韵收。

3f777f08e5c775e5894feaaa623b5a3.jpg

在水田呆久了,你就会听到许多有关水田的民间轶事,其中就不乏千篇一律的“三佛下棋”风水局。

茶坪台及周边田地,一丘一垄,纵横交错,似一块大棋盘。周围的山脉围棋而来,矿山、陂子湾后山、杨家山三山似佛,两佛对弈,一佛围观,历经千年,稳佑水田。有懂局的老人身怕好风水有人独享,放话,把茶坪台留为集体土地,办公益事。于是,就有了水田村小学建于棋盘上。你看,水田村小学似一把印重重地压于盘上,三佛下不了棋。

又有人说,这“三佛下棋”处有一福地,不大,晒谷垫子宽,天雨不藏水,天雪不覆雪,如有缘人遇见,后代后福无穷,非富即贵。可据我所知,至今无人能解此局。不过,从水田村小学毕业的学子里,走出水田,成为各行业的精英却不在少数。另,矿山出产的锌矿,更是一座金山,最高时的一斤锌矿价格卖到了二十几元,足足养活了水田村一代人。水田人曾以矿山红了几年,现在都引以为傲。还有,你提及当年的矿山之事,大家的故事都能用箩筐挑。

水田,水田,有水、有田。

水田,有水。楠木洞水库,水库很大,也很深,蓄水力超强,管着水田一段田的灌溉。此水库修建于60年代,是集全乡之力、争工分时期的产物。我妈都参加过修建,集体喊工,每天出工,用肩扛,用手挖,硬是一锄一铲,或挑,或抬,挖了半年,终有所成。水田的田,有了水库的加持,旱涝保收,至今造福着水田人。这也是水田村的优势,当年,我妈就是看好这一点好讨吃,才嫁给我父亲的。

棚里水井,一年四季不干,越旱越有水,越旱水越凉。大家都说此水井连着观音洞,连着龙宫。发大水时,有人常抓到大鲢鱼、大鲤鱼。有趣的是,08年汶川地震,此水井接连浑浊三天三夜,地震时,有人看见水井直冒水花,井水飞出三丈远。此水井也是我走外婆家必喝的水井,井水甘冽,解渴。旁边有棵老垂柳树,徐徐微风,垂柳依依,很是雅致。即使现在每家每户装了龙头水,但水井依然发挥余热养育着水田人。夏季,大人、小孩提着水瓶打凉水,直奔水井,倾情上演着。

杨仕冲水井最养人,因连着矿山,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口感清爽甘甜。年代日久,也造就了水田豆腐、水田米酒的独特。重阳节前后,当地人专门用大水缸蓄水,以备酿重阳酒。人们只知水田豆腐嫩、水田米酒好渴,其实不知与水田的水有莫大的联系。

水田,有田。水田的田,是写进基本农田保护里的。岭上、段上、冲里、田坪……一大片,离屋近,易耕作。即使年岁高的人,仍不舍弃耕,老一辈人与田地打交道几十年,有着深厚的感情,走到哪都不曾留久住,因家里还有几亩田地要守。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农人,早早地盘算着。年前,就准备了谷种、堆肥。年后十五一过,便整理着田埂,修着田坎,挑满农家肥。二月天便翻耕一遍。清明后,便下了种,地膜覆盖,一垅一垅白,晃着人们的眼。你家一丘,他家一丘,竞赛似地开张了。

六月六,看谷秀。一水田溪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满了新谷的清香。“你家的稻谷来势好呀!”“一样的,你家也不错呀!”大家相互夸赞着。又是一年好收成呀!饱满的谷穗,低着头,如箭的稻叶,招着手,不知情的夏蝉使劲地抖着肚子“丰收在望!丰收在望!”

“轻舟已过万重山,前路漫漫亦灿烂”。勤劳肯干的水田人,加上袁隆平爷爷的“一粒种子”,在新时代里,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218e7e894cab618bce94700c9fd7ab3.jpg

“喂,钢钢呀!放假的吧!家里一切都好,特别是今年的稻谷,雨水充足,没怎么费神,到时割了碾点新米尝尝。”大姨电话里说。大姨两年没有出门打工了,守着水田,守着家。我也多次劝她不要种田,种田苦,她就是不听。闲不住罢,唉!大姨今年又种了3大丘田。水田的田,大丘大丘的,又易耕,大姨一直舍不得放下……

水田,这个被水滋润、被山环绕、有田的村落,就像一个不施粉黛的少女,羞涩恬静不张扬,却自有一番动人心魄的美。葱茏的田地,淳朴的民风,潺潺的流水,蔚蓝的天空……共同绘就一幅绝美的和谐画卷。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我常常想起我的家乡,想起那里的田野、河流、山脉,还有那些普通的人们。我的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他又说:“家乡是人的心灵港湾,也是一个人永远不变的归宿。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始终是我们内心的依托。”我是非常赞同的!家乡,一直都不曾走远。因为,无论你是谁,无论你飞得有多高,也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家乡一直都在,家乡永远都活在我们心里,家乡永远是我们的根,家乡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水田,我的家乡,我的根,我的魂。


一审:李   琳

二审:唐圣利

三审:刘纯意

来源:沅陵县渭溪九校

作者:谢晓波

编辑:李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