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山论剑”的最后一缕诗韵消散在沅陵二酉山的暮色中,2025首届中国(沅陵)·中华书山诗词大会圆满落幕。这场以“诗藏万卷书山,礼承千年智慧”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诗词爱好者的巅峰对决,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写下了生动注脚。
文脉之根,深植于历史沃土。沅陵中华书山能成为诗词大会的举办地,源于“伏胜藏书”的千古佳话。秦时儒生伏胜冒死将《尚书》等典籍藏于二酉山洞窟,使中华文明火种在焚书浩劫中得以延续,此地也因此成为“书通二酉”的文化圣山。大会以原创情景舞剧《伏胜藏典·文脉之源》开篇,用艺术化的演绎重现这段历史,让观众直观感受文脉传承的艰辛与厚重。从藏书洞的千年静默到诗词大会的万众欢腾,沅陵用一场盛会完成了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恰在于其可追溯的历史源流。
诗韵之美,彰显于古今共鸣。这场诗词盛宴的魅力,既在于竞技的激烈,更在于参与的广度与形式的创新。20位参赛选手跨越年龄、职业与国籍,12岁的少年与尼泊尔籍爱好者同场竞技,机械设计师与乡村干部共诵华章,生动诠释了诗词“无远弗届”的感染力。赛事设计更具巧思,“酉水寻踪”考积累,“艺境逐臻”品意境,“书山论剑”的超级飞花令以“颜色+数字”“对立意境”等升级规则,将诗词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杨雨、雷海为等专业评委的点评,则让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得以精准传递,实现了知识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传承之道,创新于当代实践。大会最动人的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诗词活动的边界。四幕情景舞剧串联全场,从《藏典成山》到《山水新篇》,既再现历代文人朝圣盛况,更让“伏胜”穿越时空与现代学子共读《尚书》,完成了古今文脉的对话。而“发蒙礼”上的朱砂启智、“成人礼”中的冠笄之仪,将传统礼仪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实践,为青少年种下精神种子。当全场千人合诵《中华书山赋》,“学富五车兮,兴国之志可昭日月”的声浪与古藏书洞遥相呼应,传统文化便在这样的仪式感中完成了代际传递。
发展之术,融合于文旅共生。这场盛会的价值远超文化本身。沅陵以中华书山为实景舞台,将诗词竞技与辰河高腔等非遗元素、龙兴讲寺等文旅景点有机融合,构建起“文化+旅游+教育”的发展模式。“双节”期间,“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潮流,游客在山水间品读诗词,在古迹中感悟文明,让沅陵从“文化古邑”变身“旅游热地”。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让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让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为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沅陵经验”。
从伏胜藏书守护文脉火种,到诗词大会点燃传承热潮,二酉山见证的不仅是典籍的流传,更是文化的生生不息。沅陵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通过创新表达融入当代生活的鲜活力量。当诗词从书本走进山水,从文人雅事变为大众共鸣,文化自信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书山不语,文脉流长。这场诗词大会落幕了,但“诗藏万卷、礼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已在沅陵的山水间埋下新的种子,终将生长为更繁茂的文明图景。
来源:凉水井镇人民政府
作者:周梦凌
编辑:唐圣利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