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向绿阳深处去

作者:朱彩辉 编辑:redcloud 2010-08-23 18:01:04
时刻新闻
—分享—

  到达陈家溪时,正是傍晚时分,天又开始下雨,小村庄笼罩在雨雾之中。依山而居的村落,木屋、吊脚楼、小平房像撒落的棋子,毫无章法,却也都是依了山势地势各成院落,碎石小径如经络一般网通各家各户。一人也合抱不过来的钩栲,俗称候李树,是小村葳蕤繁茂的名片。去的那天村里停电,据说是村里的变压器坏了,临时叫电工来维修,显然已是来不及。不过,对我们来说,身处深山老林,有没有电,有没有手机信号,已不是很重要。关闭了与外部世界往来的通道,将全部的身心沉潜进大自然里,岂不是更好?

  是夜,雨时断时续地下着。无星星无月亮的夜晚,村庄被抛进无边的黑暗里,青蛙呱呱,溪水哗哗,这是大自然通霄鸣唱的催眠曲,偶尔还有山鸟的脆鸣和夏蝉婉转的歌声,穿过长长的夜空。彼时,山林中的野兽,诸如麂子、野猪、免子,它们一定也在丛林间游荡。它们是大自然的守护者,是连接黑夜与生机勃勃的白昼之间的纽带。夜半,从梦中醒来,不知今兮何兮,身处何方。那一夜,有一大队来自长沙的背包族就驻扎在公路边的杨树林中。那么,这些热爱大自然的族类。昨夜,也一样该是聆听了来自大自然的所有音乐了吧?也一样该感受这偏远村落里的清凉与静寂了吧?

  清晨,当我们在溪水中沐浴,背包族们进入村子。他们的早餐亦是在我们入住的房东家做的,一人一个煎鸡蛋,一碗面条。与之相比,我们的生活却显得奢侈。那天早晨,我们依旧吃的大餐:山鸡、麂肉、羊肉,大虾,蛋饼,以及若干碟小菜。或许,真正回归自然的生活,应是素淡而简单的,而我们没有,我们远离回归的初衷,依然带着尘世的奢华。

  当第二批背包族(事后知晓他们来自湘潭,将在下一个驻扎点和第一队人马会合)经过小村庄时,我们已吃过早餐。天仍然在阴阴阳阳地洒着雨滴。同伴们沿了背包族的路线,向原始森林进发。小溪是通往原始森林的唯一路径。无论冬夏,若要进到森林的深处,皆只能在溪石间跳跃,在浅流间徜徉。溪间石头,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溪水亦是时深时浅,时缓时急。这样的小溪是螃蟹生活的乐园。在山溪边生活过的人,大都是翻螃蟹的好手,即便是小小孩童,亦能手到擒来。很快,大家便各自弯腰弓背,专心于潜伏在溪石中的蟹们。而某人也装摸作样,搬开这块石头看看,翻开那片岩块瞧瞧,只是未见半只螃蟹踪影。其实,翻螃蟹亦是很有方法的。要轻轻地撬起石头,最好不要把水搅浑,看到匍匐在水中的螃蟹了,一手扶着撬起的石头,一手作半握状轻轻盖下去,螃蟹就在手中了。这样抓螃蟹,既不会让螃蟹跑掉,又不会让螃蟹的大钳子夹到自己的手。一只只螃蟹被我们从溪石中捉出来,有大如柿饼,小如指甲盖的。捉到一只雌螃蟹,它的怀中抱着几十只如蜘蛛般大小的小蟹,小蟹们相互纠缠在一起,如蛆虫般涌动,尚未长成蟹壳的宝宝们,蟹足纤细,通体透明。这是大自然中生灵得以延续的宝库,不可以摧毁,亦如这眼前原始森林中的所有生灵一样,皆有其自身的生存法则,不可以赶尽杀绝。将蟹妈妈和它的宝宝们放回到溪石下。不久它们就会长大,会各奔东西,或游到洞庭湖,亦或还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溪石下悠悠渡日。

  雨终于停下来,太阳拔开乌云,雨后阳光分外清新耀眼。愈往前走,跟上队伍的人愈少。我紧跟在李的后面。他赤脚在溪石间跳跃,宛如丛林中走来的村民,大山中长大的孩子,回归大山的怀抱,便还原他最淳朴的面目。我亦不觉劳累,这是健康而惬意的行走,满心身浸润着喜悦与欢欣。两岸峡谷,葱翠连绵.偶见溪岸枫杨树,遮天蔽日,几欲将大半个溪床盖个严严实实。野李树亦结得满树满枝,酸涩的果子,无人采摘,鸟儿们也不爱啄食,轻轻摇动树枝,纷纷落成一地樱红。

  大约半小时后,我和李追上了背包族。他们正在溪滩上煮咖啡。或许是太劳累的缘故,他们相互之间并无过多的交流,各自寻了一处平整的溪石休息。深山溪谷里的跋涉,或许会透支体力,但这些来自喧嚣城市的人群,他们的对自然的眷念与热爱,应是抵消了所有的辛劳吧。

  我和李未作停留。拐过一道溪湾后,看到有位老人背着背篓在溪中用铁镑锤打鱼。这应是最原始的捕鱼方法了。我把它叫做“隔石打鱼”。用铁镑锤重重地锤打水中的溪石,藏身在溪石下的小鱼被突如其来的敲打震晕过去,翻开溪石,便能轻松捉到它们。我和李即刻便被这好玩的打鱼方式所吸引,拿了老人手中的铁锤,看中一块岩石就一阵锤打。不过,我们似乎总是不得要领,收获甚微。但是,李像个顽皮的孩子,乐此不疲,手提镑锤到处飞舞。

  愈往里走,峡谷愈陡峭狭窄,溪床时有巨石横梗,山谷也愈发显得静谧,人迹罕至,亦不见飞禽走兽,唯有溪水淙淙流淌。背包族们追上了我们,他们亦为这原始的捕鱼方法惊诧。兴意映然地参与我们的隔石打鱼。镑锤敲打岩石的“咚咚”声,背包族的欢呼声,顿时将溪谷闹腾得山鸣谷应。但他们终究不能久留,最艰难的路还在前面等着他们。我们无有道别,他们继续上路。

  天空暗下来,暴雨将至,我和李别了打鱼的老人,沿过溪谷继续前行。

作者:朱彩辉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