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的新房排列在酉水边绿荫丛中,18条水泥村道贯穿纵横;500亩大果油茶染绿了山头,山坡上牛羊成群、瓜果飘香。几年前还是外乡人眼里“一担水桶三代挑,半亩收成在山腰”的沅陵镇落仙处村,如今人富房阔,路畅水清,出落得像它名子一样仙姿绰绰,美不胜收。
省委扶贫工作组组长谢松涛每次下村归来习惯性跺跺脚下沾满泥巴的胶靴,摸摸右衣袋里的手电筒,拭去额头汗滴,然后手拄那根竹做的拐仗伫立村头静静独赏。此时,谢松涛享受的不仅仅只是一份景致,更多的是景致之外一部山村“蝶变”的传奇故事。
三双鞋与520万元项目资金
落仙处村位于沅陵县城北郊酉水河畔,距县城6公里。这里山清水秀,传说仙人曾因这里的美丽而留下身影,故得名落仙处。但多年来,这里的老百姓身处“仙境”却过着贫困的日子。至2008年,全村18个村民小组520户2689人,贫困户就达213户、896人,人均年纯收入不足千元。
2009年初,以谢松涛为组长的省委办公厅工作组,带着省委办公厅党组的嘱托,带着省委、省政府殷切的希望,进驻落仙处村开展建整扶贫工作。刚入村工作那会儿,为了解村情和制定扶贫规划,谢松涛和村干部一起天天入组进户走访群众。18个组,“喊一声听得见,走起路来要半天”,出门爬山淌泥塘。开始几天,谢松涛穿皮鞋,脚还勉强吃得消,后来几天觉得脚下好似挂铅坨,火燎般疼痛。每次脱袜,血泡连着皮肉扯起,痛得他呲牙裂嘴。同行的谢支书看到他这种情形,专门托人从县城给他买回来一双胶鞋和一双雨靴,从那以后两年里,谢松涛告别皮鞋,与胶鞋、雨靴结伴。
通过梳理,工作组才清楚村里基础建设的“家底”:风垭、野猫垭4组累计4.7公里不通公路;崩山头、董家界4组虽通一条泥巴公路,因无钱投入,8.7公里路程一直没得到硬化,沿途坑坑洼洼,有路好似没路一个样;高峰8个组用的是雨大怕倒杆、风大怕绞线、雷大怕打人的“三怕”电;石牌楼7组216户村民吃的是泥浆水、“吵架水”;村小破烂好几年,20多个孩子时常开“天窗”上课;村民看病搭车上县城…………。一直以来,干部群众为这堆烂摊子事情苦恼和焦急。
谢松涛先后10多次邀请发改、畜牧水产、扶贫、农业、水利、交通、林业、移民等部门的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并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论证,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后,最终制订了《沅陵县落仙处村建设与扶贫2009年-2010年两年发展规划》。当这份浸透辛劳和汗水的《规划》报请省委泰波秘书长审定时,秘书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获一次性通过。
第一次村民大会上,看着一双双期盼而又善良的眼神,谢松涛和同事王进没有理由回避,当着大伙面表了硬态,“那怕跑断腿脚,也要把改善基础建设的钱讨回来!”就这样,谢松涛踏上了穿梭省城各单位跑项目资金的“长征”路。两年来,他不下50次往返于省会、村部之间,终日一双雨靴或胶鞋不离脚;为了“讨”资金,他不怕脸皮厚,舌苔起了茧,好话讲了几箩筐;碰不着人签字,就三番五次蹲守领导办公室门口,一等几个小时,直到签成才罢休。
2009年春修建村卫生室前,谢松涛找到省里某单位应允解决7万元资金帮助解困,但资金受客观原因制约,不能马上到位,此时原村上的医疗点旧房已被撤掉,村干部向“赤脚医生”做担保---只要安心为村民看病开药,立马为他建新卫生室。现在居然这笔承诺款不意落空,着实让他们惊出了一身冷汗,在其它项目资金一时无法周转情况下,谢松涛和王进赶紧商量决定,从各自家里取出3万元现款垫上以保工程继续施工,这个“秘密”直到村新卫生室开业3个月后,村支书和主任才知道。
“从现在已经见得着的工程项目可以晓得,工作组前前后后总共‘跑’回近520万元项目资金,向村民承诺的15个扶贫项目工程都已上马实施。”村支书谢茂胜扳起指头给笔者数了数:新修落仙处组至风垭、野猫垭两个组和董家界组至张家山组、石牌楼组通组公路4条,全长4.7公里;完成了崩山头至田家坪、董家界至唐家连接线共8.7公里的公路硬化;解决了石牌楼组及原高峰村7个组、216户、96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村委会办公楼、村小学的维修;新修70平方米村级卫生室1所;完成了涉及8个组、850人的农网改造工程;完成了落仙处组环境整治试点工程,受益群众200人;完成了沿河4个组的自来水引入工程;完成了董家坪组稻田灌溉渠道新修工程;启动了枇杷坪组和岩子口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工程…………
一把手电照亮村民致富路
落仙处全村18个组,山上11个,户户年轻人外出打工,有田有山没人种,孤寡老人扎成堆,而沿河7个移民组,前门河挡后门山抵,有人却没田耕;村子坐拥城郊区位优势,竞拿不出半个像样富民产业,群众吃饭靠种死田,用钱靠出门打零工。
走访中,谢松涛深深体会到群众要致富,立足家门抱团兴业才是“造血”根本出路。很快,一份“荒山栽油茶,稻田种菊花。栏塘搞养殖,河旁开农家”的致富产业“路线图”在全村老少面前铺开。
产业推动,人是主角,钱是胆量。为此工作组偕同村两委实施“一召二引三奖”战略,即动员村民召回年轻人返乡创业;引进外地大户和企业落户置产;以奖代投激发兴业热劲。这期间,谢松涛已记不清楚,有多少回和村干部一起上门去做群众思想工作、排解置业后顾之忧、解答种养技术难题、兑付奖励资金。
在今年村里开发种植的120亩杭白菊打苞前期,抓好压枝、短梢、采收三个重要当口是确保丰产的关键,担心有些种植户掉以轻心错过保产时机,谢松涛邀上村干部几个人打着手电筒趁夜跑到种植户家中逐个提醒。村民王腊珍家种9分地,今年采摘900斤鲜菊蕾,收入3100元。 “真要好好感谢工作组同志和村干部,是他们在菊花打苞前几个晚上及时把菊花丰产技术和壮蕾肥送到我家,使得我种的菊花比别人的产量高,比自己往年种稻收入翻两倍多。”王腊珍逢人就夸工作组的好。
如今,全村种植杭白菊的农民达到120户;发展养殖户21户,仅肉牛和山羊存栏量合计增加到2000多只(头);引进种植大户3家,新造油茶500亩,低改油茶1200亩;种植反季节礼品西瓜和蔬菜58亩;开办上档次农家乐4家。全村人均纯收入由两年前不足千元增加到3000元,一半农民通过返乡发展农业产业脱贫致富,80多户农民家中修起了两、三层楼新砖房,添置了冰箱、彩电、手机、洗衣机,其中10多户家里还买了电脑,通过互联网了解农村信息,网上卖农产品。
一根竹拐杖撑暖特困群众心
拄杖行路是谢松涛来落仙处后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有了竹杖帮忙,一来出门爬山好撑路,二来走村窜户好防狗。
在落仙处,谢松涛最放不下心的是村小学里20多个孩子和18位五保、特困户,只要有空余时间,他都是拄着那根竹杖到村小和五保老人、特困户家里去转悠。为了改善校舍,工作组从扶贫资金里挤出18万元对学校进行全面维修:盖了新瓦背,筑了新围墙,修了图书室,建了运动场。去年冬季一次学校走访中,他无意发现孩子中餐时,吃的是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孩子们那一个个艰难下咽的样子令他鼻子发酸。第二次从长沙跑资金回来,他迫不急待地将新买的一个微波炉送到学校,叮嘱老师把学生每天带的中饭热一热,让孩子们有口热饭吃。
去年端阳节,正是谢松涛女儿准备迎战中考的关键时节,爱人来电让他回去给孩子鼓鼓劲、打打气,再一个也是因为多日没空回家,孩子有些想念他了。可碰巧的是这个时候正逢村里开展 “快乐过端阳”农民吃棕、捉鱼比赛和慰问五保、特困户活动,他是沅陵县委常委,又是扶贫工作组长,说什么也抽不开身子。那些天,他成天拄着竹杖跑东跑西,累得不知早晚。三天后,他看到孩子早几天发来的手机短信:“爸爸,端午不能回家,我和妈妈不怪你,因为你和村民们的快乐才是我们大家的快乐!”读完信,他捧着头偷偷拭去夺眶而出的两行热泪。
说起工作组谢松涛,孤寡老人王元英坐在正在新建的房檐边激动地摇晃着笔者的手臂,颤颤微微地表述着自己内心积压很久的感激之情,“好人啦!孩子,你要替我多写写他们的好处!”
原来今年“7.12”洪灾期间,村上唐家组地段发生山体滑坡,3千多方泥石流冲垮了山下王元英的房子,她被滚石砸伤脚,陷在泥堆里不能走路。谢松涛和村支书闻讯后,来不及拿伞,习惯性地拧起竹杖,冒雨直奔事发现场组织抢救。在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下,受伤的王元英终于从泥巴里背了出来。考虑到她是个孤寡老人,无力再起房,在把她送进医院治疗后的第二天,谢松涛就急冲冲赶赴长沙向领导汇报情况,接下来几天,一场向王元英助资建房的捐献活动在整个省委办公厅发起,之后谢松涛带着这笔1.5万元捐款赶回村里交到了王元英老人手上。
直到结束采访,笔者也没见着前几天就赴长沙“追讨”扫尾资金的谢松涛,但手写本上记满了他一个又一个干部群众口述的真实故事。作为体验者,笔者分明能感受到在落仙处村“蝶变”路上,随处都涌动着对谢松涛这位助跑者的深深感激之情。
编辑:青松
作者:李青松 邓永松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