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过了话龙船

作者:潘泰奇 编辑:redcloud 2012-07-05 11:29:07

  见这题目有人或问:人家是端午未到话龙船,你何故端午过了话龙船耶?答曰:端午前话者是为看龙船,端午后话者是为想龙船。

  众所周知,沅陵是传统龙舟之乡,国家体委认可授了牌的。为着这块牌,县城树立起了龙腾雕塑,石煌远先生为之写了《龙腾序》镌于其上。又搭帮移民城建,筑了滨江大道,修了龙舟看台,颇为壮观,堪称一景。至于那龙船经,城乡人们更是口口相传,津津乐道。龙舟赛日,正如春晚小品中那句流行开来的话;“那家伙,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可见,龙船对于沅陵人来说,可真是溶了血,入了骨,铸了魂矣。不然,怎么会有浪里争雄而历久的斗志?怎么会有“胜亦赢败亦赢”的精神?凡事但求一搏,亦或正是蕴涵于龙舟精神之中的沅陵之民风、民情、民魂吧。

  据传,沅陵的龙船不囿于纪念屈原,从时间上看,屈子逐放沅湘,就见到沅陵龙舟竞渡,写下了“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的诗句。就约定成俗的竞龙舟、包粽子是纪念屈原而言,国家专门就这一传统节日而设定假日,也算是审慎而又重视了。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古人,因为他而形成了传统节日,因为他而形成了传统习俗,他的伟大和不朽,是永远活在国人的心中的。他的品格和情操,无疑是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他的忧患意识,无疑是激励炎黄子孙奋发上进的兴奋剂。如果说,伟大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转化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然是力量无穷、千秋万代的。由此观之,划龙船不单是一项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现今都讲软实力,显而易见,划龙船孕蓄着记历史、聚民心、弘精神、倡文明、促和谐等诸多文化内涵,无疑是一项深厚的软实力。

  行文至此,不由人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做的那些蠢事。限制多种菜,限制多栽烟,限制人赶集,也曾限制划龙船。不是为划龙船还引起一场不愉快的纠纷么?大凡为官者每到一地,必先观民俗,察民风,体民情。正看,是具民本思想的体现;反看,亦或是民风不可违的自警吧。话说回来,改革开放以来,这限制那限制是绝迹了,政策好,党政爱民,物资丰足,生活日裕,环境宽松。龙船自然便划起来了,龙船也多起来了,外地船也参赛来了,场面也大起来了。

  我是个龙船门外汉,只知看热闹,不知看门道。友人说:你是站在焦干岸上,假如你在龙船上,那感受就大不同了。假如你们村有船参赛,你的兴致就更不同了。这些年,虽还是看热闹,但自觉是看出了点小门道。凉水井历来少有龙船参赛,可那一年,他们初次上阵,便过关斩将,夺了金牌回家。有一年,汉寿船远道来参赛却稳稳地拿了个第一,事后听说他们安的是固定艄。这不,假如自己村有船,我肯定要帮忙出主意想办法。我想,这划龙船,有船本身如何轻滑快的讲究,有一船人如何齐心协力的讲究,更有那艄公如何稳准狠的讲究。这划龙船我终究是崭不上劲,可为着这龙船事,我们诗社还曾出过一期专刊,刊登龙船赛及本县名胜景点方面的诗词文章,也算是为龙船的事,为沅陵的事尽了微薄之力吧。

  写得正兴起间,猛然想起,这龙船怕有几年没划了吧。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人的问题,青壮外出打工,留守皆老幼,这船如何划得动?其二,可能是钱的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船动就要钱,上下都要钱。但反过来一想,那前些年划龙船,不也是青壮打工吗?不也是在花钱吗?近年,是否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嫌?或是否有“上行下效”之弊?如前所述,这龙船是传统,又是文化,长此下去不再划了,那就太可惜了,更对不起祖宗了。听说高洲村把原先存放龙船的房亭也拆了,准备开发商品房。此风一长,那龙船也就朽烂了,没人会做了,没人会划了,亦或连粽子也没人会包了,这端午节不就冷冷清清了吗?国家都把端午划龙船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传承,在我们这些人手里丢了,这话就没地方讲了,脸也就没地方放了。

  看来,这端午传统节日还得年年过,好的传统习俗还该往下传。这龙船一事,既关人力,又关财力,是否可以来个三年一赛?既继承传统,又面对现实。另外,是否成立个龙船协会的组织?关于龙船的事,理事们开会议论研究,定出那么几条,也有个自律约束。就龙船招商也未尝不可,但总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否则,商没招着,倒把自家的那点油盐钱搭进去了,那还讲什么划龙船的事呢?龙船划不成了,还有什么商可招呢?

  我一个龙船门外汉,啰嗦了些龙船外行话,反正是应着开篇“端午过了想龙船”那句话。言不成理,话不投机,多有见笑,请多见恕。

作者:潘泰奇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