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至7月7日,原铁道兵10师八位战友带着梦想,带着希望,带着豪情,回到了阔别将近40年的襄渝线,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青藏线。在巴山汉水,他们用蹒跚的步伐,丈量着火红的岁月;在雪域高原,他们用斑白的银丝,追忆着曾经的青春;在铁道线上,他们用人生夕阳的余辉,书写着老战士们对铁道兵军营无限的眷恋和无限的热爱。
战友们来自湖南怀化、常德、甘肃天水、青海西宁,他们是;刘政湖、许志新、唐高尧、唐海山、万和安、赵春禄、孙家驻、张怡华。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也有58岁,平均年龄超过60岁。他们自称“八路军”老战士重走青藏线。
“重走天路 圆梦高原” 活动由《铁道兵战友网》牵头策划,得知老兵们将开展重走活动,石家庄铁兵商贸有限公司和浙江温州铁道兵文化研究室对活动给予了赞助和支持。
6月27日,湖南6位战友在石门县集中,得到湖南石门铁道兵战友联谊会热情接待,周俊、罗志荣、李德文、老魏等战友在石门县外滩大酒店为即将出征的老兵们设宴壮行,席间,战友们共话当年军营的艰辛,期待在人生的晚景里,相互帮助,为战友们做些实事。晚上10点多钟,在石门火车站站长李德文战友的帮助下,湖南6位战友踏上了前往陕西旬阳的列车,开始了为期11天的感动、缅怀、艰险的西行之旅。
6月28日上午,战友们抵达陕西旬阳蜀河镇。带着希冀,带着梦想,站在阔别了38年的巴山汉水的土地上,在旬阳兰滩烈士陵园,我们看望安卧于斯的铁道兵战友们,烈士们长眠在杂草丛生的半山腰间,终生守望着为大西南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襄渝大动脉。尽管前往烈士陵园的山路崎岖、老兵们抬着花圈,拨开丛生的杂草,蹣跚前行。在轰隆的鞭炮声中,在香烛缭绕的烟火中,《铁道兵战友网》负责人刘政湖教授主持了兰滩烈士陵园的祭奠仪式,老兵们眼禽泪花,向长眠于斯的战友们致敬默哀。
在兰滩,原5850部队的老兵们在兰滩隧道、在永胜沟隧道、在吴家渡隧道、在荊竹沟隧道,老兵们站在铁道线上,抚摸着幽深的隧洞,亲吻着铮亮的铁轨,遥望当年,年轻的我们为了大西南的三线建设,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大西南,如今出行不再困难,一种成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6月29日中午,我们从旬阳出发前往西安,汽车在倾盆大雨中穿梭于巴山汉水之间,途经长达18.1公里秦岭隧道,再次体验了巴山之峻、汉水之美、秦岭之险、关中之秀。晚上,西安三线学兵俱乐部在陕西省微生物研究院为重走青藏线的湖南战友们精心组织了一台“铁道兵三线学兵心联心联谊晚会” ,全国铁道兵战友旅游协会陕西分会、三线战友俱乐部、三线战友网、铁道兵西安战友联谊会、三线战友俱乐部梦想艺术团等一面面旗帜也悬挂在会场四周。高素萍会长和张怡华战友分别辞欢迎辞和感谢辞。参加重走青藏线的6位战友和100多位陕西铁道兵战友出席了联谊晚会,湖南战友大多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身临会场,仿佛又回到了那激荡的年代,火红的青春。参加重走活动的湖南战友向西安三线战友赠送了“巴山汉水襄渝情,铁兵学兵一家亲” 锦旗。
6月30日,在西安查新年和刘志强战友的陪同下,战友们分别参观了兵马佣、古城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等遗址。下午,西安何德洲战友开车送我们到原西安西郊阿房宫公社赵家堡大队,寻找原5850部队73年新兵训练地。几十年过去了,沧海桑田,阿房宫新训旧址已是变化巨大,在寻寻觅觅中,终于找到了赵家堡村,如今的赵家堡村也是夹在城市和乡村中生存,几位陌生老者的到来,也让他们嗅到了生人的气味,得知我们是40前年曾在此军训,上了年岁的老乡们不约而同围了过来,与我们共话当年的点点滴滴。
7月1日清晨,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我们搭上了前往西去的列车。风驰电掣般的列车行进在黄土高原上,黄河之水不断映入眼帘又不断向东流去。晚上5点多钟,7位战友(甘肃天水赵春禄战友加入重走队伍)平安抵达西宁,与青海西宁孙加驻战友相会,参加重走活动的8位战友相聚在青海省军区西宁招待所。
7月2日,战友们租车前往塔尔寺、青海湖、金银滩等地一日游。晚上,青海省战友联谊会在茗善大酒店二楼为参加重走活动的战友们举行了欢迎晚宴,刘国治会长主持了欢迎宴会。《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声,将分别30多年的战友们又一次带回了从前,20多位战友围坐在大圆桌边,共叙修建天路的艰辛,追忆老铁军营的往事。席间,青海战友以青藏高原的豪迈,用青藏高原的粗旷接待着来自南方的战友们,酒至兴起,战友们齐声唱着当年军营歌曲,一曲《青藏高原》,将晚宴又一次推向高潮,原铁10师宣传队的女兵李建兰合着歌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为晚宴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笑声。
7月3日,战友们前往原铁5850部队驻地---青海省乌兰县。
七月的高原,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场大雨洗净高原的天空,轻柔的清风送来丝丝微寒,青海湖两旁的青稞长势良好、油菜花开金光灿灿,一派生机盎然。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恰似天边的繁星,点缀在草原深处,给人以无尽的眼福和享受。上午10点多钟,当行至海北州府时, 2012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五赛段在这里举行,天峻至海北州州府(金银滩)全路段实施封闭。在这里,我们逗留了4个多小时,观赏了中国原子城纪念馆,从容的迈步在中国原子城的街头,中午在”马家干拌王” 餐馆体验了地道的回族风味饮食。下午2点左右,环湖赛第五赛段选手们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通过了位亍海北州州府的终点站。
下午6点多钟,我们翻越此次西域之行的海拔最高点3868米关角山,来到青藏铁路西格段海拔最高、最长的隧道---关角隧道。关角隧道海拔3690米,全长4010米,由原铁道兵47团修建。经卫兵通报,得知我们是曾经在关角山下修建过青藏铁路,守卫关角隧道的官兵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惊喜和欢迎,邓衡连长陪同我们到隧道口参观合影,在连队操场上,老兵们与全体官兵合影留念。看着年轻战士们黝黑脸庞上的高原红,我们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30多年前战斗在高原的岁月,8位老兵的老泪抑止不住纵流,激情的泪水仿佛在倾泻着当年的艰辛和军营的记忆,那一刻,新兵、老兵双手紧握,在两代人的眼中,仿佛已穿越历史的时空,又一次成为一个战壕的战友,由于要赶路,我们谢绝了官兵们执意要为我们安排晚餐的好意。邓衡连长率全体官兵在营房外公路两侧,热烈欢送为修建过青藏铁路的老班长们。
7月4日,早上7点多钟,迎着柴达木盆地初升的太阳,参加重走活动的战友们前往乌兰县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高原的铁道兵战友。前几年,铁二十局(原铁10师)投资40多万元,将乌兰县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和改造,让守候青藏铁路30多年的烈士们有了一个庄严、肃穆、宁静的家园。
在乌兰,老战士们寻旧址,觅故人,寻战友,觅相知。在连队旧址旁合影留念,在十师师部机关前与老乡们亲切交谈。他们在草原上寻觅曾经的青春,在戈壁滩上寻找久远的往事。赵春禄找到了同连队同乡张富有战友;唐海山找到了当年的乌兰同龄人赶马车的老乡;唐高尧找到了当年在乌兰防疫站工作的杜平朋友的信息。几十年后老友相逢,激动之情尽在不言中。
在茶卡盐湖,老兵们观赏了用食盐制作的大型盐雕,盘古开天,炎黄二帝、金柱子等盐雕群,尽管景点不多,50元/张的门票有点贵,但我们佩服高原各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为他们用洁白的食盐制作的浮雕塑像群而惊叹而惊奇。
在高原的七天时间里,老兵们克服了温差大、缺氧、水土不服等困难,每位都老兵经历了肠胃不适的困惑。在返回西宁的路上,不善交际的回族司机小杨患严重流感,汽车两次偏离路面,差点酿成事故。后由同行的唐高尧战友驾驶,安全返回西宁。
在长达11天的重走活动中,我们一路感动、一路缅怀、一路艰辛。老兵们每到一地,受到了当地战友的热情迎送,战友之情又一次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各地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铁路沿线的战友时,缅怀之情又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浓烈;年迈六旬的老兵们,行走在高原,克服了身体上、心理上、包括交通运输上的诸多困难,战友们能平安返回家乡,也是当年铁道兵军营艰苦锤炼而成。
活动结束后,又有同行战友相邀,期待在有生之年,能再走一次襄渝铁路,再回一趟青藏高原。
我们期待着!
张怡华 2012年7月9日写于湖南沅陵官庄镇
作者:张怡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