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露天电影
文/袁文良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看的都是露天电影。
所谓露天电影,也就是在村小学的操场或是村办公室外稍大的一个空地处,亦或在田野地里,竖起两根杆子,上边再横一根,使之成为一个“门”字形,然后将银幕用绳子向上拉紧、拴牢,银幕就算“挂”上了。人们则随便在银幕下一站,或从自家搬来一个小板凳,或找几块砖头摞在一起,向上一坐就可以看电影了。
在那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的年代,无论是绿草如茵的春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也无论是繁忙的秋天,还是飘着白雪的冬天,人们总是紧紧盯着这露天电影。那时各乡(当时叫公社)都成立有放映队,在全乡各村庄轮回放映,基本上一个月能轮上两场。当时,除本村放映电影外,若是听说附近村庄放映,十里八村的大人小孩也会结伴前往,早早地赶去“占”上一个好位置。特别是那些十来岁的孩子们,一听说本村或附近村有电影,一放学便吵着大人快点烧饭,好赖吃上几口便招呼几个伙伴拉着手一同前往,路上还不时地有节奏地说着那时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个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有时一些孩子们还会“无中生有”地散发出“今天放电影”的假消息来,让人们空欢喜一场。如果这假消息被人们“识破”,孩子们则诡辩的称“我们说演的是“草原英雄‘不拉幕’”。
那时,不论哪个村子放电影,其总离不开那些“老片子”,其台词在不少人的脑海里早已占有了一席之地,一些精典台词在电影放映时人们还会与电影中同步脱口而出,即使如此,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也没有丝毫减少,仍是忠心耿耿地从头看到尾,不看到“剧终”或是“再见”不肯轻易离去。就是在正式片放映前加映诸如《新闻简报》的一些短片,大多数人也不肯轻易落下。
时代变迁,观念更新,重点转移。电视早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由黑白电视机变成了彩色电视机,由无线电视台到有线电视台,家庭电视所收的节目也由过去的三五个频道增加到现在的五六十个频道,若是装有机顶盒,收到的节目可达到100多个甚至更多,就是前些年在城里出现的VCD、DVD也早已走进了农家。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露天电影渐渐失去了热情,就是近年来文化部门开展的“送电影下乡”活动,前往观看的人群也不象过去那样如水如潮了,因为“电影”可以坐在家里看了,风吹不到,雨淋不着,还可以品着香茶,节目频道也可以随意选择调换。至于说在城市,人们若是想看场电影,体会一下过去的感受,或是年轻人找个恋爱的去处,看上刚刚出品的大片,则可上几十块钱,到影城既是欣赏,又是享受。
从露天电影到彩电,从彩电到DVD,又从DVD到影城,人们的生活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