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初夏时节,我又一次来到“24道拐”。前两次途经这里,是为了生活,奔波在这条弯道上。这次是旅游,带着悠闲,我和战友们行走在这条历史的弯道上。
参观了晴隆古城,一行五人前往24道拐观景台。同行的有黄果树景区刘仕华战友(现为史迪威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中铁建十八局尹国民夫妇,潘朝义(史迪威24道拐文化旅游公司办公室主任)。汽车行驶在县城上方的盘山公路上,路很陡,弯很急。公路护栏色泽亮丽,路面油光铮亮,这是当地政府为了方便游人到观景台参观而新近修建的。
站在“24道拐”对面悬崖绝壁的山顶上,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群山绵延,雄伟嵯峨,高原雄风,霸气十足。午后阳光中的“24道拐”,宛如金色长龙,身披万道霞光,掩映在青葱绿色之中,盘旋在大山脊背之上。金龙时隐时现,大有怒发冲冠,随时都有腾空而起之势。潘主任指着护栏外面的水泥台阶告诉我,1943年5月,美国随军记者在这里拍摄并发表了“24道拐”照片,图片以气势磅礴的绵延群山为背景,以险峻奇特的精美构图,轰动世界。图片公开发表时,没有注明拍摄地点,也为后人寻找“二十四道拐”留下了历史误会。
从观景台下得山来,我们已经行走在充满传奇色彩的24道拐盘山公路上。公路始建于1927年。抗战爆发后,美军陆军中将史迪威奉命来到中国,直接参与指挥盟军援华对日作战,并于1943年秋主持改建了“24道拐”路段。为了缅怀史迪威将军,后人又将滇黔公路称为史迪威公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贵州省委宣传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晴隆县二十四道拐为主要拍摄场地,联合拍摄了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我们到来的时候,拍摄已近尾声。沿途碉堡林立、哨所威严。“前方流血,后方流汗”巨幅标语,耸立在路边,仿佛在激励着当年挥汗如雨,舍生忘死的筑路人。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公路上,我们仿佛置身于峰火连天、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24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咽喉要道,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在浩瀚如烟的历史长河中,弯弯曲曲的24道拐,曾经挑起过中华民族历史重任,曾经托起过中华民族沉重脊梁。史迪威公路为当时中国公路建设史上最艰巨的浩大工程,各族民工20余万人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严寒,顶酷暑,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三千多人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公路。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它曾经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也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唯一陆路运输大动脉。
为了能多拍些照片,也为了能近距离亲近“24道拐”,我们一行四人下车步行,潘主任开车,紧随我们,偶尔下车,为我们讲解着“24道拐”的古往今昔。小潘为土生土长的晴隆人,上中学时曾在“24道拐”进行晨练,在公路上跑上跑下,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从第24道拐往山下走,路面平缓中略有些坡度。传说中“历史的弯道”,平凡而又普通。如果不是先前潘主任介绍过,很难联想到这弯弯的山道,曾经车轮滚滚,机声轰鸣,千军万马,整齐列装,从这里奔向抗日的前线。1941年,中国远征军十万将士,从贵州安顺出发,途经这里,走出国门,在缅甸与日寇殊死搏斗,回国时仅存将士四万余人。
美军墙,位于第11道拐至第10道之间,这面由青石岩、石灰、河沙修筑的石头墙,当年由美军工兵部队和中国民工共同完成。七十多年过去了,石头墙依然屹立于云贵高原之巅,墙上布满青色苔藓,犹如岁月老人两鬓刻满色斑,小草顽强地从墙缝中钻出,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筑路人的艰辛。美军墙长约八十米,最高处约二十来米,呈梯形结构延伸至第11道拐拐弯处。抚摸着历经沧桑,见证着中美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青石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来到“二十四道拐”第一拐,新修的320国道贴着石碑下方,蜿蜒曲折地走向大山之巅。如今的二十四道拐,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忙,也没有了昔日的喧哗。但是,二十四道拐雄风犹在,英姿尚存。雄浑中依然透析出刚劲秀美,平凡中依然浸透着厚重沧桑,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一道永远的历史风景线。早在一九八八年六月二日,晴隆县人民政府就将二十四道拐列入晴隆县文物保护单位。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站在 第1拐石碑前,我和刘仕华、尹国民三个上世纪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战士,恭恭敬敬地敬上了一个军礼,表达我们对先辈们虔诚的敬意。铁道兵出身的人,知道筑路人的艰辛,在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云贵高原,修路的艰难、架桥的困苦,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山中没有机械化装备,全凭中美军民同仇敌忾,用血肉之驱修筑而成。
穿越时空隧道,走过历史长廊。二十四道拐以其俊俏的身姿,在中国历史上,奉献了壮丽的青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万古传唱的民族之魂。几十年来,他默默无闻地依偎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不事张扬,不求回报。直至21世纪初,云南学者戈叔亚沿滇缅公路延伸线滇黔公路沿线考察,确定“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晴隆县,才还原历史本色,将那段惊心动魄、举世皆惊的历史告诉世界。
从二十四道拐参观归来,时近黄昏。潘主任执意挽留,要为我们安排晚饭。席间,贵州向黔进集团总经理莫江涛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二十四道拐旅游开发情况。他告诉我们,二十四道既是贵州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淳朴的贵州人,已经从二十四道拐闻到了诱人的商机,也看到了二十四道拐巨大的商业价值。前不久,贵州向黔进集团成立了史迪威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公司,重金聘请国内旅游顶尖高手对项目进行论证策划。聘请原黄果树风景管理区副总经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铁道兵7师刘仕华战友为史迪威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向黔进集团拟投入二十四亿巨资,要将二十四道拐打造成贵州旅游品牌。目前,前期开发工作正在筹备之中,今年上半年,已投资七千多万元拍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该剧已进入后期制作,将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首播。
交谈中,莫江涛、刘仕华俩位老总向我们描述着二十四道拐的未来。再过几年,二十四道拐将向游人开放,到那时,美式吉普、美式卡车,将从北盘江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的山顶依序行驶,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既能品读到二十四道拐历史文化,也能得听到汽车发动机的低沉喘息,倾听到当年汽车驾驶兵全神贯注、咚咚心跳的声音。真实地再现那段血与火,灵与肉的历史。因为24道拐,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的弯道。是正义之师抗击侵略、征服自然的世界之最。是爱好和平,反击法西斯的精神之最。将24道拐打造成具有国际抗战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而非纯粹的风景和民俗风情。要让人们永远记住那段不朽的历史,铭记那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缅怀参加过这里建设壮举的黑眼睛和蓝眼睛。这是向黔进集团倾全力开发24道拐的初衷,也是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愿望。
不知不觉中,夜幕中的晴隆,早巳灯火阑珊,我们向晴隆朋友依依告别,互道珍重。快上高速公路时,刘仕华战友遥指不远处的群山告诉我们,二十四道拐就掩映在对面那个大山之中,到了明天,二十四道拐将以宽阔的胸怀,迎接那初升的朝阳。
在高速公路入口处,我和刘仕华、尹国民夫妇特意下车,遥望暮色苍茫中的巍巍群山,齐声呼喊:二十四道拐的明天,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张怡华 2014年7月7日写于沅陵官庄
后记:2014年6月25日,我和湖南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副会长、益阳市集美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国民夫妇,到贵州黄果树旅游,第二天,刘仕华战友盛邀我们到二十四道拐参观游览,受益颇深,感慨良多,特写此文,以做纪念。


晴隆24道拐

美军墙
作者:张怡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