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沅陵启动编撰《红色沅陵》文化丛书

作者:邓永松 编辑:redcloud 2016-06-25 22:41:42

《红色沅陵》文化丛书写作班底人员走访民间收集素材

老乡讲述当年红军故事

    沅陵新闻讯(记者 邓永松)6月22日至24日,沅陵县民政局、老促会组织《红色沅陵》文化丛书写作班底,走进当年红二、六军团活动地区采风,参观遗址遗物,走访见证人,搜集革命故事,在去年举办“重走红军路”大型活动基础上,再度唱响红军精神,为推进沅陵申报全国苏区县做足“功课”。

  沅陵是块红色热土,1934年冬到1935年,红二六军团在县境建立革命根据地,借母溪乡楠溪坪、火场乡中村、大合坪乡天井、七甲坪镇伍家贫民子弟积极响应红军,先后组建15支游击队,发展游击队员1000余名,成立4个区苏维埃政府,开展轰轰烈烈打土豪分田地运动。1935年冬,贺龙、肖克率领红二、六路军团长征,途经沅陵,300多沅陵子弟参加红军。

  激战不知溪是红军在借母溪打的一场恶仗,当时一支红军分队抄小路出深溪,准备端掉驻防民团粮库,在不知溪口,与民团发生激战,以牺牲7名红军战士代价结束这场战斗。村民杨金尧的爷爷参加当年埋葬红军战士工作,指着对面半山腰,他说,民团修筑的碉堡还在,不过天下早已太平,今天不知溪口建起了敬老院,大家都记得红军好处。

  “红军打土豪,分粮食,没做一件对不起老百姓的事!”遇上今年90岁的符春珍是个巧合,她是火场乡中村游击队长符光华的妹妹,在农家小院,老人回忆起她70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上门问路的红军印象:“戴窄边帽,穿着五花八门,手上家伙也不一样,但无论梭标,还是壳子枪,都有红缨须!”受民团之前蛊惑,父亲带着粮食和符春珍兄妹,随同200多村人藏匿深山鬼尸洞,那年天旱,红军天天到洞前劝归,两月之后,乡亲们安然出洞回家。

  大合坪乡天井村与张家界紧挨,村民觉悟高,红色活动频繁,1千来人的小村子先后20多人参加红军,是全县名符其实的“红军村”,如今村民发扬红军精神,改变贫穷命运,去年打通出村公路,筹资栽下百亩油茶林,村支书符先尧拍着胸脯向驻村扶贫队长表决心,“两年整村脱贫,不拖全县后腿!”

  “长大要当红六军,不为利,不为名,只为国家为人民!”讲述当年红军火夫教唱儿歌时情形,70多岁的七甲坪镇伍家村退休干部金承乾兴奋不已。1934年冬,贺龙率部长征,在伍家金氏宗祠安营扎寨,这位金家人眼里的“老幺”,受到格外厚待,村子上上下下争着帮他带领的红军碾米、打睡铺、当向导,主力队伍7天后全部离开,“老幺”留给金家一件羊皮大衣,算作当贩盐马夫时对他的接济。

当年的不知溪口如今已建起敬老院

借母溪乡楠溪坪村红军陈列馆保存的红色活动遗物

当年肖克在树下讲话的火场乡中村“将军树”

红军和游击队活动的火场莾莾大山

保存在大合坪乡黄狮垭村墙壁上的红军标语

红二、六军团司令部遗址--七甲坪镇伍家村金氏祠堂

    扫描二维码,关注邓永松个人微信公众号[闻说微闻](wsww8878),知晓沅陵独家新闻资讯。欢迎免费订阅,请转发朋友圈,转载注明本公众号。

作者:邓永松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