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沅陵人讲龙舟吐沫飞满天三个月才着地
从阴历四月到六月,就是围绕龙船的话题了。哪怕他正在吃饭,哪怕她正在喂咪,哪怕他烦躁得要命,哪怕她伤心得起劲,只要听见“龙船”二字,就像运动员听见发令枪声。吃饭的人就会把碗一敲,满嘴饭菜地扯将起来;喂咪的人也会直起身子,全不顾小子啼哭,大起嗓子神侃,试图压倒哭声;正在烦躁的他就会跳起来“娘卖的,你讲去年那条菜花船,扒头桡的是我堂客老表隔壁姨妹子的舅舅的儿…………”;才有的伤心事让她泪水喷涌,龙船让她满脸堆笑,娓娓动听地讲述起龙船比赛轶事。即便是深山里的孩子从来没看过龙船,也可绘声绘色地讲述各种龙船故事,小孩的故事都是听爷爷说的,爷爷可是一辈子都没见过太阳的盲人哦。
我有个朋友,那年挤在一条小船上看比赛,沸腾的气浪把船弄翻了,他在水里挣扎时,喊的不是救命,而是加油。
关于人类起源越来越有新说,好事者把沅陵的传统龙舟也弄得玄而又玄
很多人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在屈原放逐沅澧之际,就到沅陵的河边亲眼目睹了盛大龙舟比赛场面,在他《湘君》里多有写照。又有人说,沅陵的龙舟与盘瓠有关,是他的儿子们为寻找父亲尸魂特意做的独木舟在沅江中争相划行而演变成今天的龙舟竞渡。也有人说,沅陵的龙舟最初是交通工具,后发展成群体娱乐形式,并从中感悟齐心协力的趣味,后来又把齐心协力上升到哲学精神层面。再往后去,沅陵的龙舟说不定又会有新说了,就像发现盘古有居所、如来佛有后代一样。那究竟怎样话说起源呢?我想,花时间去研究探讨明白,不如好好地花心思去传承保护它来得实在。不管它是怎样起源,到今天还存在,还成为国保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肯定是有不需我们弄明白的理由的。
沅陵的龙舟是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的是在文化中享受,在文化中领悟,在文化中传承,在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不然,文化对我们毫无利益,我们要它干嘛呢?一种文化的延续是靠自身的生命能量,我们能感觉到的是延续过程,也就是那种生命能量。这种生命能量,就是人类前行的动力,这个才是我们要关注的,要研究要明白的。
沅陵的龙舟,就有那么一股能量,至今还在人们生命里撞击着。让这种生命能量不停地延续,这是我们不可卸掉的使命。




刊登于7月18日怀化日报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