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辟典故 成语之乡(一)——出典在沅陵的成语考究

编辑:redcloud 2017-11-14 22:30: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这些词汇形成为成语,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中华文化的经典。这些成语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是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且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容易记忆、理解、接受、认可。

  说起成语,在中国一共有5万多条,大部分出典自北方,尤以河北邯郸为盛。殊不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享有“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沅陵,也可称得上中国南方的“成语之乡”。据考究,直接出典在沅陵的成语有 “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湘东遗恨”、 “老当益壮”、“马革裹尸”、“夸父逐日”等等,与之相关联的成语则有:“学富五车”、“焚书坑儒”、 “徐娘半老”等等。

  “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源出“古藏书处”

王照云摄 

  坐落在沅陵县城西北13公里处的二酉苗族乡二酉山,因酉溪和酉水在此汇合而得名,山峦起伏,状如书页,所以又称万卷岩,主峰海拔为509.8米。史志记载“壁立千仞,玉屏为顶,莲花为座,仙人驾临,钟灵毓秀,灵气腾腾,沅邑名山,惟此为胜。”半山腰有一山洞,名曰“二酉洞”,又名“妙华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成语出典之处,是古今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书通二酉”、“才贯二酉”,皆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郡县志》:“大酉山有洞,名大酉。小酉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自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

  《辞源》(商务印书馆,1915年10月初版,1979年7月修订版)解释:“【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太平御览四九荆州记:‘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后称藏书多曰二酉,本此。”

  国家权威词典《辞源》、《汉语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湖南大辞典》及《湖南通志》、《辰州府志》、《沅陵县志》(清同治十二年重修)等史书均有注记。

  相传,二酉山为历代皇朝收藏国家经典秘籍之处。伏羲曾在此制作龙书,黄帝曾在此藏书万卷,周穆王也曾在此收藏异书。《方舆胜览》:“尧时善卷隐此。”善卷,枉渚(今常德)人,尧帝老师,因避舜帝禅让帝位而躲进二酉山中,与当地百姓传授礼仪,教化蛮愚,深受百姓爱戴,被后人尊崇为德圣。宋朝时,辰州通判欧阳陟上奏朝廷言善卷有功于民,应予祠祀,真宗皇帝诏许敕建善卷堂、仰止亭,以纪念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凡博士官以外所藏《诗》、《书》、《百家语》也在焚烧之列。有敢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判黥刑。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到处浓烟滚滚,秦前文化面临绝灭,史称“焚书坑儒”。这时,朝廷博士官、儒生伏胜为拯救中华文化,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将千卷书简偷运出咸阳。因伏胜久闻二酉山之盛名,方辗转跋涉,驮着“诸子百家”书简,追寻藏于沅陵二酉山半二酉洞中。直到秦朝灭亡,才将全部藏书启出献给汉高祖刘邦,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万里朝拜的地方。二酉藏书意义非同寻常,正是二酉藏书才使得秦前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成语“书通二酉”、“才贯二酉”即出于此地,应运而生。

  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山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香火旺盛。为纪念伏胜修建的伏胜宫和为保护二酉洞修建的藏书阁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如今,在山半石洞下方,尚留有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于清光绪六年(1890年)二月在古秦人藏书处所立的榜书碑刻“古藏书处”四个大字。

  成语“书通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学问渊博,才华横溢。说道“书通二酉”,人们自然联想到“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也是形容学问渊博。语本《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五车,言藏书极多,亦言读书极多。

  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所写《庄子·天下》“学富五车”时年代为公元前286年之前,而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则为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时间相隔73年。前是“合纵抗秦”,后是“焚书坑儒”。时空虽有差异,但同为形容学问渊博。因而,“学富五车” 与“书通二酉”意同常并联用。为人熟知的有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陈宗阮]到一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同样,成语“才贯二酉”,《辞源》解释与“书通二酉”语出一致。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多用于形容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才高八斗。

  二酉藏书的记载与传说,意义非同寻常,正是二酉藏书才使得秦前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二酉藏书的故事,成就了一座名山。二酉藏书的典故,也使得“书通二酉”、“才贯二酉”与“学富五车”一样成为经典成语,作为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弘扬读书盛多、学问渊博、才华横溢的学者之赞美词语。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