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山文之脉,酉水酒之源”,这是“怪才”作家、几乎“不可一日无酒”的石煌远在多次涉足二酉山水并对“酉”文化进行刻苦思考和毕生研究后对“二酉山水文化”所写的经典骈文。“酉山文之脉”,这已有很多文章和专著对此作过探讨和结论,“北有曲阜三孔,南有二酉圣山”的联盟呐喊,已在文化、学术和旅游界吹响号角。曾经令无数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皓首穷经的“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一语,如今又成为万千热血之士励志成才的钢铁誓言。灵气逼人、金光闪闪的二酉名山正如佛界“灵山”冉冉升空普照大江南北,那么石煌远憋泪憋血的惊人出语——“酉水酒之源”又是怎么回事呢?
“酒”作为液态食物,之所以在众多食物和饮料种类中脱颖而出,在万万千千的餐桌上雄霸天下、千年不息,除它本身具有的让人个性解放、思维活跃、激情飞越、无坚不摧的功能外,还源于它数千年沉甸甸的历史和文化。古人说:“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这是流淌在人类男男女女骨子里的玉乳琼浆,这是支撑人类多彩文明朝前奔腾不息的能量!
让我们先看看酒的历史:人类文明有多长,几乎酒的历史就有多长。众多史料众多说法:在我国古文献中早就有关于“炎帝教先民酿酒”的记载。以“鱼米之乡”、一万年前就出现稻作文化的湖南为例:湘乡龙山文化遗存中就发现过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温酒的器皿。长沙马天堆汉墓出土文物表明,西汉酒业已相当发达。其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清楚地记载着我国最早也最成熟的酿酒工艺。马王堆汉墓女尸数千年不腐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过“七窍灌酒”。《诗经》中也有“为此春酒,以介川寿”的赞美。2003年7 月31 日,《人民日报》报道,深埋地下2100 年、重达26 公斤的西汉凤鸟金盅美酒突然横空现世。千古地窖出奇迹。全天下人似乎都闻到其葛藤般氤氲扑鼻的芳香。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大多数学者认为,至迟到夏代初期即已出酒,距今四千多年历史。这是酒文化研究漫道雄关上的又一次突破! 然而时代的发展总是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酒越喝越香,人越活越精”。有人拆开“酒”字发现,酒是“酉”加“三点水”。难怪人们常说“三杯通大道”、“三碗不过岗”、“酒过三巡各自随意”。湘西有条靛蓝的河流叫“酉水”,酉水边挺拔一座壮丽的峰峦叫“二酉山”。这是世界上至今唯一用“酉”字命名的河流和山峰。众所公认,稻作文化的出现,文明就诞生了,用以大米为主原料的“酿酒”才有最基本的素材和可能。而距湘西酉水流域不远的城头山文化遗址却出土了距今八千年至一万年的稻谷种籽。温和湿润的地理气候让古今两神农( 炎帝和袁隆平)皆出自湖南。因此,众学者异口同呼:酒的历史是一万年,而不是四千年。它的发明者既不是仪狄,又不是杜康,而是“美酒酉人酿”!
这一结论在几乎众口一词的学术界简直石破天惊,让很多人为之捏了把汗。不过“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还是让我们在心平气和中“问讯吴刚何所有”?据2015年3 月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细说汉字——1000 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中说:“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个酒瓶的模样;金文当中的两条横线是酒瓶上的花纹,是小篆的形体,楷书的写法。再看由“酉”生发的“酋”为象形字,下部像个大酒瓶。上部两点表示酒熟香气外溢。《说文》:“酋,绎酒也。从酉,水半见于上。”所谓“绎酒”就是“陈酒”。后来“酋”引申为“掌管酒的长官”,由“官”又引申为“部落的首领”、“酋长”。在酉水流域的“八蛮”境内,当地人传说历史上就曾有“八部大王”,志书上也有“土司王朝八百年”的种种记载。在政教合一的封建时期,这些“八部大王”、“土司王”、“族长”、“首领”、“酋长”,乃至“巫师”等都是当地的“皇帝”,他们的一举一动,生生死死都离不开一个“酒”字,由他们千百年来创造出的种种地域文化通过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又创造着“酉山文之脉”新的神奇。
来自张家界的懦商刘忠维为开发酉水流域及二酉文化系列也对酒进行“入木三分”的研究。他发现:“酉”的象形原来是盛米、盛酒的土坛子。生活在酉水流域的先人们将多余的米饭和菜肴储存在土坛里,结果发现“日久生香”,吃了让人神采飞扬,将千村万寨激活得一片欢腾,那真是“东家娶妇,西家嫁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于是便产生了酒。由此“渍米为酒”便成为湘西先辈的发明。“东风携手问桃花,直入天台石径斜。红杏枝头闻酒意,青山影里见人家”。类似酒坛的“酉”字由此产生,且派生出许多用“酉”字作偏旁的字来。比如“酿”就是“酒娘”、“造酒”的意思。“酝酿”就是造酒的发酵过程。“酩酊”就是“大醉”的意思。“酌”就是“斟酒”的意思。“酣”就是“饮酒尽兴”的意思等等。(王德宝)
来源:2016年9月25日怀化日报
作者:李青松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