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发展治穷根—— 沅陵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沅陵县城建设日新月异 王照云 摄

建设中的沅陵太常酉水大桥 邓永松 摄

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 王照云 摄

酉水画廊风光 郑佳 摄

首届湖南春季乡村旅游节在沅陵借母溪浓情开幕 郑佳 摄

中华胜景——夸父山 王照云 摄
作者:李青松 李霞 陆丹
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了又一个春华秋实的五年,当满怀喜悦盘点“十二五”的丰硕收获时,才真正意识到过去的五年,沅陵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赶超并存的激情岁月,似乎还能听到5852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回荡着67万沅陵人民共同的心声:走向富强。
如果说,走向富强,是国家贫困大县沅陵人民发自内心的迫切愿望,还不如说,这是沅陵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向贫困作最后宣战,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总动员。
5年接续起航,5年励精图治,虽坎坷备历,充满艰辛,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走得精彩。“十二五”末,全县GDP达162.9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67.62亿元,年均增长8.5%,沅陵人民以其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气魄演绎了涅槃重生的传奇,实现着不断走向富强的伟大梦想。
新型工业转型升级
沅陵是我省的版图大县,也是资源大县,然而大自然的馈赠没能改变沅陵是国家级贫困大县的事实。多年来,这里的工业也被深深烙上了传统的印记,这就注定沅陵的工业发展必然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低,运行质量差,抵御风险能力弱等诸多制约因素。
针对这些现状和实际,沅陵县委、县政府竭尽全力打造全新的、升级版的沅陵工业产业构架。始终坚持“工业是县域经济第一推动力”的战略思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创新理念中激发活力,在审视县情中完善思路,在改变作风中凝聚力量,在攻坚克难中赶超跨越。
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完成工业产值25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00亿元,同比增长66.7%,年均增长8.9%;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0亿元,同比增长18.7%;工业入库税金5.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2亿元,同比增长28.5%;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22.1%,年均下降4.8%。
坐落在高新产业园区内的向华电子厂内一派生产繁忙的景象,该厂每年要将纯利润的10%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这说明沅陵工业经济已经在创新升级的新型化路上大踏步前行。
“十二五”期间,沅陵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资源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主攻水电、矿产采掘加工、农林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鼓励和引导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园区建设,着力打造沅陵工业强有力发展平台。全县工业经济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水电、矿产品采掘加工、农林产品加工和医药食品加工等优势主导基础产业。5年来园区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以上,储备和开发土地1000亩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5年全县共实施工业技改54项,完成投资32.1亿元,引进新技术8项,开发新产品7个;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引进辰州磁电高科、向华电子、物联网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节能减排上,该县严格坚持项目准入制度,提高企业规模、科技、环保的门槛,淘汰和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企业12家。近5年全县共投入到工业环保和节能减排资金达3.3亿多元。
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进展。积极推动“两化融合”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移动基站565座,光缆总长达4091公里,建立数据机房147个。
沅陵工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融入全省乃至全球经济的涌动、汇流、奔腾之中,从传统逐步向新型跨越。
特色农业风生水起
4月20日,“2016中华茶祖节开幕式暨潇湘·沅陵碣滩茶品评推介会”在长沙市神农茶都举行,沅陵县无射山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山”。这是沅陵组织县内茶企首次抱团走出沅陵、走出怀化、走进省会长沙主办沅陵碣滩茶品评推介会。
沅陵碣滩茶是开幕式上的品评对象,碣滩茶外形细紧绿润,香气馥郁高锐,汤色黄绿清透,滋味鲜醇甘爽水浸出物高出国家标准12.8个百分点,为全国绿茶类之首。碣滩茶已载入《中国名茶录》,沅陵县也被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有机茶之乡”等荣誉称号。
目前,该县有茶叶加工企业12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现已开发“碣滩”绿茶、红茶、黑茶等系列产品,已建设辰州碣滩茶叶产业园、凤娇碣滩茶叶产业园,正在规划设计官庄干发碣滩茶产业园。
沅陵是农业大县。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是五年来,沅陵从传统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不断迈进的终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1.97亿元,比2010年增加2.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比2010年增加650元,粮食总产量25.1万吨,比2010年增加0.7万吨。
5年来,在粮食总产再创新高的基础上,该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创建一大批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基地。以太常、二酉、麻溪铺、凉水井等乡镇为中心的小水果基地开发不仅引领了全县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乡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也开始悄然兴起。以官庄镇为龙头,以319国道沿线七乡镇为主线,以科技大棚为载体,以开发1万亩面积,年产8万吨无公害蔬菜为主要目标的“现代生态农业百里长廊”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
5年来,沅陵茶叶产业的强势推进更是浓墨重彩,全县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的开发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大户领办”和“物化投入”等措施,全县茶园面积从7万多亩发展到11万亩,良种比率达到80%,茶叶加工企业达100余家,2015年全县茶叶产量达5000吨,实现产值5亿元。
同时,该县在巩固绿茶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拓了黑茶、红茶及大众茶市场。县内正在筹建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县外市场拓展则与风华致远公司合作在全国各地开设沅陵“碣滩茶”大茶网体验店,依托大茶网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OTO模式销售,目前已在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市区开设“碣滩茶”体验店200多家。
“十三五”期间,该县将提高茶叶综合加工能力,加大市场营销,完善利益机制,融合文化旅游发展,持续提升碣滩茶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中国茶产业10强县,把茶叶产业发展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努力把沅陵建设成为中国茶文化旅游强县。力争到202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0万亩,有机茶认证茶园达到15万亩,茶叶年产量达3万吨,年产值达50亿元。
旅游开发强势推进
3月26日,2016年湖南春季乡村旅游节在素有“湖南九寨沟”之称的沅陵县借母溪开幕。
以旅游助力精准扶贫是本次节会的一大特色。节会期间,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沅陵县、永定区、古丈县、永顺县“三市州四县区”共同启动了张家界南线战略合作,打造“山水齐美、双遗产驱动、山体观光与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游结合”的产品与线路组合,进一步扩大张家界旅游对周边旅游的辐射与扶贫攻坚效应。
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战略和张家界南线战略是大湘西旅游特别是沅陵旅游的“发动机”和“动车头”,沅陵将立足自身优势,与张家界错位发展,以精品旅游景区、精致的旅游商品、精到的旅游服务、精美的环境、精准的促销吸引客流。沅陵县重点推出县城和酉水生态文化游、五强溪生态文化旅游、借母溪原始沟谷风光和民俗文化游、沅陵国家森林公园高山避暑旅游等4条乡村旅游线路。
5年来,沅陵旅游开发在坚持规划引领,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打造精品线路和旅游名片,以传统龙舟大赛、茶文化旅游节、山水运动节等三大节赛平台,在主流媒体开展专题宣传,在长沙、武汉、广州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沅陵,感受这里独具神韵的迷人风光和民俗风情。
联合营销是近年来沅陵旅游不断升温的一条有效举措,沅陵旅游开发在加入武陵山片区旅游联盟,融入了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张家界南线旅游共同体,纳入12条大湘西旅游之“沅澧山水”精品线路之后,旅游开发越发强势推进,共开发6大地级市场,整合35家旅行社和自驾游俱乐部,开通4条旅游专线。“十二五”期间,全县接待游客量由2011年的152.4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27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1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9亿元。
同时,通过创建“景区+公司+乡村+农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和“电商+旅游+土货+扶贫”的营销机制,不断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十二五”期间,旅游扶贫带动脱贫1.6万人,随着沅陵旅游开发“12455”发展思路的逐步实施,沅陵的旅游产业必将走进一个大发展、大提升、大作为的崭新时代。
脱贫攻坚全面发力
“仅3天时间,我申请的20万元贷款就到手了。”10月13日,沅陵马底驿乡牧马溪村村民向宗青介绍,他在茶叶开发中碰上资金难题,便以茶园作抵押,通过乡产业信用协会平台,向当地农商行申请到入会缴纳的信用保证金8倍的生产贷款。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为探索贫困地区农民发展产业脱贫打开一扇门,有效破解当前农村产权抵押难的问题。近年来,沅陵积极开展金融产业扶贫,形成了省国开行大额贷款、县农商行小额信用贷款等6种金融产业扶贫模式,全年实现贷款发放1.32亿元。2015年,国开行为10家龙头企业提供信贷资金2050万元,带动贫困农户2311户。
同时,该县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农村电商+土货进城”电商扶贫模式。成立了借母溪乡农村电商青年创业中心,引进搜农坊、湖南盘古电子商务等2家运营团队,主营当地优质农副产品,通过提供信息、物流、金融、培训等服务促进物美价廉的工业品下乡和优质农产品进城。2015年,全县已完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208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万元。
旅游扶贫是沅陵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该县全力打造借母溪片区生态旅游,带动酉水风情画廊“一村一品”旅游发展。制订了借母溪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年行动方案,并采取“公司+基地+贫困农户”方式,开发生态茶叶、油茶,发展蜂蜜产业,开办农家乐32家,直接带动1300多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2015年,该景区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
自1994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至今,沅陵的扶贫开发已走过了20多年的艰辛历程,“十二五”是沅陵向贫困发出最强挑战的关键时期。5年来,脱贫攻坚抢抓列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机遇,致力推进从整村推进、深度扶贫到精准扶贫等扶贫方式的结合和转变,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9.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8.77%降到2015年的13.5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011年的806元增加到2015年的1032元。扶贫工作特色亮点频现。金融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四大全新扶贫模式,带动脱贫攻坚全面发力,吹响了沅陵向贫困作最后决战的集结号。
滔滔沅江奔流不息,它承载过去,穿过现在,奔向未来。追求永无止境,付出依然一腔赤诚,面对新的蓝图和新的挑战,沅陵人民从未停止过奋进的脚步。放眼这片古老而多情的土地,新一届沅陵县委正踌躇满志,以“一带三园五区五县”发展思路,带动全县人民以更加豪迈的步伐,不断走向富强。
11月14日湖南日报专版
作者:李青松 李 霞 陆 丹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