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捷生将军接见本文作者苗建辉(左一)
2017年5月22日上午,我完成了我人生中本认为不可企及的一个心愿——与83岁还仍然美丽、优雅的贺龙元帅女儿、知名作家贺捷生将军亲密接触。
贺捷生将军有一篇《在仰望中慢慢靠近》的文章,她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正是我仰望贺将军,最终得以与贺将军相遇的一个写照。那便是从对她父亲贺龙元帅的敬仰,到逐渐了解他的家人、到关注他的家人、到慢慢追读她女儿贺捷生将军的文章,到慢慢成为她的粉丝…………
贺捷生将军是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贺龙元帅的女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她从1986年起,参与主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历时10多年,这部10卷本、1500万字的军事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发行,并获得国家图书最高荣誉奖。她是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文学大奖的作家。作为生活在湘西沅陵小县城的我这个小小人物来说,要靠近她与她相遇简直就是高山仰止。此次能近距离的与贺将军亲密接触是我意外的惊喜。
贺捷生将军一身绒装英姿飒爽(来自微信号图片)
要说对贺将军的仰望,那要从我从事的工作说起。1985年,我开始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哪时的我还是一个青涩的女孩,虽然有着对历史、对文学的热爱和渴望,但对很多事都还懵懂无知。贺捷生将军的父亲贺龙元帅在沅陵是家喻户晓的革命人物,他曾经多次到过沅陵,并且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他的故事。她父亲贺龙元帅、姨夫萧克将军当年曾率领红二、六军团在沅陵境内纵横驰骋、英勇转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得以不断巩固和扩大。他们一路撒播着革命的火种,足迹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赢得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沅陵人民不惧怕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宣传和恐吓,积极参加红军队伍,协助红军作战,传递情报,给红军过境带路当向导;热情地支持红军生活,送茶送水、协助筹粮、赶制军鞋,救护红军伤员。到处留下红军和沅陵人民,军民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动人佳话。红二、六军团为建立沅陵苏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沅陵人民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以及红二、六军团长征突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的工作是研究这些地方历史并将这些历史记载下来。因此我就有了接近和了解贺龙元帅史料的很多机会。从这些历史资料中我了解到贺龙元帅英勇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也就慢慢成为了我心中的神。因而我也就越来越想了解这他的历史功绩,并观注他家人的情况,进而知道了他有个女儿名叫贺捷生,是在我们湘西出生,只有18天就随父母参加了长征,是最小的红军之一。她经历坎坷,但她却没有沉浸在对痛苦的回忆之中,在工作之余搞起了创作,硕果累累,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作品,成为了著名作家。但那时还没有现代网络信息,所以只能从我所能接触到的报刊等信息渠道了解并关注她的作品。贺捷生将军的《击毙“ 二王”的报告》《呵!五角大楼》《共青畅想曲》《残月》《柳浪闻莺》《祝您一路平安》等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很早就享誉文坛。2013年,她出版的红色散文集《索玛花开的时节》是一部文笔优美、真情激荡、格调高昂的优秀散文作品集。
然而让我真正走近贺捷生将军作品,还是从我被沅陵县革命老区促进会邀请参加编写《红色沅陵》开始,我是该书的副主编,负责编写的部分就有很多关于贺龙元帅的故事。为了使这些故事更真实可信,我先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收集资料,并将我能找得到的贺龙元帅亲属们的回忆文章都仔仔细细的通读与正史印证,期间有幸读到贺将军《忆三棵树》《远去的马蹄声 》《高耸入云的碑》《闻鼙鼓而思良将》等作品,这些作品文笔美、情感真,看似朴素,却情愫绵长。她那丰富的情感和坎坷的经历,让她的作品更具魅力,让我越来越有靠近她的冲动。
贺捷生将军为《红色沅陵》文化丛书作序
2014年,贺捷生又以自己带有传奇色彩的身世为隐线,讲述父亲贺龙与母亲蹇先任战争年代的戎马生涯和新中国成立后风云跌宕的命运,以及数位为革命而献身的父辈英烈族人的往事而创作的散文集《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公开出版,并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著名作家张抗抗对贺捷生的作品这样评论:贺捷生的叙述语言,看似朴素平实,却蕴含着绵长柔软的情愫。情在笔下流淌,平淡似水;往水的深处望去,滴滴血痕洇开,化为带血的泪。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的雪山象征着顶天立地的人格力量,母亲的草地意味着丰沛与美丽的人格魅力。此前谁听说过带兵统领的指挥员,怀里竟然揣着襁褓中的婴儿?当他跃马扬鞭冲向敌群,浑然不知婴儿已从怀里被抛入草丛。敌退后才慌忙返身寻找女儿,失而复得喜极而泣。一代刚毅坚强的革命者形象,被重塑为有血有肉、充满人情味的普通父亲。
正是因为接触到贺将军的这些文学作品,我这个小县城的小人物便有了对贺捷生将军的仰望。2016年,《红色沅陵》一书定稿,主编蔡泽亮先生决定请当年在沅陵开创革命苏区的红二、六军团后代审核史实,并予修正。期间,在刘纯刚先生等人的帮助下《红色沅陵》的编写有幸得到了贺龙、任弼时等很多当年红二六军团、47军后代的关注和支持。贺捷生将军抱着对历史负责态度对书稿有关部分进行了审核,并要求与作者沟通。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我的腿旧疾复发,行动不便,失去了一次拜见贺将军的机会。但2016年10月29日晚,贺将军在北京的家里接见了《红色沅陵》编写组代表:主编蔡泽亮、编辑向显桃。贺将军对她父亲曾经战斗过的沅陵老区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对《红色沅陵》书稿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答应为书稿作序,还约定待来年春暖花开时到沅陵看望老区人民。贺将军平易近人,对家乡人民及父辈战斗过的地方之眷恋给来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我虽然没有能到现场亲身感受,但通过代表们传回的信息和照片更加深了我对贺将军人品的敬仰之情。
2017年5月,当沅陵山城满目葱翠,花香四溢,沅水河里龙舟鼓声响起之时,贺捷生将军履行了她的承诺,千里迢迢来到沅陵。沅陵是个不通火车的山区县,对于83高龄的贺将军来说,旅途的艰辛是可想而知。在得到贺将军要到沅陵看望老区人民、并捐赠《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书籍的消息时,年过半百的我竟然象孩子似的期待、惶恐、难眠…………22日清晨便早早的来到沅陵宾馆会堂外等候,上午8点多钟,工作人员告诉我,贺将军快要到达会堂了,我便疾步迎了出去。远远看见一个身着里白、外绿衣杉,优雅、精致、美丽、儒雅的貌似中年的妇人徐徐走来,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那个经历过生死童年,历经坎坷人生的83岁老人吗?事后我同行的小友摄影记者在她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当贺将军徐徐向我们走来时,我猜想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会在内心感叹,感叹她的优雅、精致、甚至“年轻”。她亲切的眼眸里透露着鲜活与朝气,与我想象中八十多岁垂垂老矣的妇人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
沅陵人民政府向贺捷生将军回赠父亲贺龙元帅指挥刀
但回忆她写的文章风格便释然了,这个人正如她的作品一样美丽,让人有幸福感。当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向贺捷生将军介绍,我就是那个写他父亲故事的作者时,贺将军握住我的手说: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好面熟哦。我回答说:我通过读您的文章,了解到您对您父亲,对湖南,对湘西老家,对革命老区有着浓浓的情结,是您的忠实读者,是您的粉丝。她便给了我一个深情的拥抱。此时,我感觉到了我已经真的依偎在了哪个仰望已久的高山温暖怀抱,眼眶湿润,言语哽咽,像个孩子。她轻拍我的背说:《红色沅陵》编的不错,你们辛苦了。此时此刻,我觉得编写此书时,和编辑们一起冒酷暑严寒、跋山涉水,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访问老红军亲属及老游击队家属采访史料,夜深人静独守青灯编写稿子的辛劳都得到了超额的回报,非常值得。
正如贺将军仰望《人民文学》那样,我这个曾经仰望星空般仰望贺将军的小小人物,在已经退休后的半百之年,靠近了我心中的那个那个神,遇见了那个不可企及的偶像。这就是坚持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正如贺捷生将军在《信仰的力量》中表达:“我以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死机”的,它应当不断地被激活。从这一点出发,我用了3年时间,苦心写作这本散文集《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就是想以一个老人的绵薄之力,加入激活精神信仰的行列。因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应该有更宏伟更高远的目标;因为精神信仰的薪火,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与那个经历坎坷却积极向上,满满正能量我在仰望中通过书写红色历史而终于与心目中高山——红色作家贺捷生将军靠近、相遇的经过。
愿贺捷生将军再出佳作!作为粉丝的我也会努力在史海中耕耘,去行动去仰望心中的偶像,期待来年与贺将军再次相遇…………
将军此次到沅陵的行程安排的比较紧凑,除了给沅陵老区捐献500本《父亲的雪山 母亲的草地》;还接受了见证军民鱼水深情,当年红军住扎在清浪乡八方村时,贺老总送给村民陈定祥家一把珍藏了5代人的“贺老总”军刀的回赠;又为沅陵一中捐赠10万元。
作者:苗建辉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