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这些词汇形成为成语,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中华文化的经典。这些成语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是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且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容易记忆、理解、接受、认可。
说起成语,在中国一共有5万多条,大部分出典自北方,尤以河北邯郸为盛。殊不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享有“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沅陵,也可称得上中国南方的“成语之乡”。据考究,直接出典在沅陵的成语有 “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湘东遗恨”、 “老当益壮”、“马革裹尸”、“夸父逐日”等等,与之相关联的成语则有:“学富五车”、“焚书坑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汗牛充栋”、“韦编三绝”、“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徐娘半老”、“洛阳纸贵”等等。
“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源出“古藏书处”
坐落在沅陵县城西北13公里处的二酉苗族乡二酉山,因酉溪和酉水在此汇合而得名,山峦起伏,状如书页,所以又称万卷岩,主峰海拔为509.8米。史志记载“壁立千仞,玉屏为顶,莲花为座,仙人驾临,钟灵毓秀,灵气腾腾,沅邑名山,惟此为胜。”半山腰有一山洞,名曰“二酉洞”,又名“妙华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书通二酉”、“才贯二酉”成语出典之处,是古今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书通二酉”、“才贯二酉”,皆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郡县志》:“大酉山有洞,名大酉。小酉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自酉溪北行十余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
《辞源》(商务印书馆,1915年10月初版,1979年7月修订版)解释:“【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太平御览四九荆州记:‘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后称藏书多曰二酉,本此。”
国家权威词典《辞源》、《汉语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湖南大辞典》及《湖南通志》、《辰州府志》、《沅陵县志》(清同治十二年重修)等史书均有注记。
相传,二酉山为历代皇朝收藏国家经典秘籍之处。伏羲曾在此制作龙书,黄帝曾在此藏书万卷,周穆王也曾在此收藏异书。《方舆胜览》:“尧时善卷隐此。”善卷,枉渚(今常德)人,尧帝老师,因避舜帝禅让帝位而躲进二酉山中,与当地百姓传授礼仪,教化蛮愚,深受百姓爱戴,被后人尊崇为德圣。宋朝时,辰州通判欧阳陟上奏朝廷言善卷有功于民,应予祠祀,真宗皇帝诏许敕建善卷堂、仰止亭,以纪念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凡博士官以外所藏《诗》、《书》、《百家语》也在焚烧之列。有敢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判黥刑。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到处浓烟滚滚,秦前文化面临绝灭,史称“焚书坑儒”。这时,朝廷博士官、儒生伏胜为拯救中华文化,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将千卷书简偷运出咸阳。因伏胜久闻二酉山之盛名,方辗转跋涉,驮着“诸子百家”书简,追寻藏于沅陵二酉山半二酉洞中。直到秦朝灭亡,才将全部藏书启出献给汉高祖刘邦,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万里朝拜的地方。二酉藏书意义非同寻常,正是二酉藏书才使得秦前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成语“书通二酉”、“才贯二酉”即出于此地,应运而生。
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山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香火旺盛。为纪念伏胜修建的伏胜宫和为保护二酉洞修建的藏书阁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如今,在山半石洞下方,尚留有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于清光绪六年(1890年)二月在古秦人藏书处所立的榜书碑刻“古藏书处”四个大字。
成语“书通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学问渊博,才华横溢。说道“书通二酉”,人们自然联想到“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也是形容学问渊博。语本《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五车,言藏书极多,亦言读书极多。
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所写《庄子·天下》“学富五车”时年代为公元前286年之前,而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则为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时间相隔73年。前是“合纵抗秦”,后是“焚书坑儒”。时空虽有差异,但同为形容学问渊博。因而,“学富五车” 与“书通二酉”意同常并联用。为人熟知的有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陈宗阮]到一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同样,成语“才贯二酉”,《辞源》解释与“书通二酉”语出一致。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多用于形容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才高八斗。
二酉藏书的记载与传说,意义非同寻常,正是二酉藏书才使得秦前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二酉藏书的故事,成就了一座名山。二酉藏书的典故,也使得“书通二酉”、“才贯二酉”与“学富五车”一样成为经典成语,作为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弘扬读书盛多、学问渊博、才华横溢的学者之赞美词语。
梁 “湘东王”二酉寻书憾留“湘东遗恨”
“二酉藏书”名扬天下,“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二酉山。更多军政要员、文人商儒到此地游览、学习。自汉代之后,汉朝刘向、刘歆父子在此读书成就儒学由子学变经学;诸葛亮年轻时拜在此隐居的水镜先生为师;历代有刘禹锡、黄庭坚、王阳明等文人大家至此拜访。更有南北朝时梁湘东王萧绎专程去二酉山二酉洞寻访藏书未着,成为遗憾,写下《访酉阳之逸典》赋,因二酉山寻藏书未果而留下“湘东遗恨”的成语。
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 (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梁元帝(552年―554年在位)。
萧绎于514年被封湘东王,他在登皇位之前作为皇子,在太平盛世时代,不贪慕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十分勤奋辛苦地读书、著书,即便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不能亲自捧书观阅也要令书僮读给他听,彻夜不停,著书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始终是他奋斗的理想。他出生在文学世家,文才十分了得,在历代取得文学地位的帝王之中,文学成就堪称翘楚,在五千年中国历史出现的数百个帝王之中留下的著作为第一丰富,并且唯一留下作为诸子百家学说“子”部著作的《金楼子》,在中华文化历史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
梁元帝萧绎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相传公元552年,湘东王萧绎为了增加学问,于是不远千里,从湘东赶到湘西沅陵二酉山来,希望访寻到一两卷善卷或是伏胜的藏书。萧绎来到二酉山上,一连找了几天几夜,也没发现半片残简,感到非常沮丧,于是就写了一篇《访酉阳之逸典》赋,然后就准备下山打道回府,于是就有了“湘东遗恨”的成语产生。
二酉山有四大名泉,分别叫发蒙泉、聪明泉、妙华泉、糊涂泉,在启(发)蒙节中各有其功能,发蒙泉的功能是净心明目(心明眼亮),聪明泉的功能是醒脑益智(脑子聪明),妙华泉的功能是提神开窍(妙笔生花),糊涂泉的功能是修心养性(快乐豁达、难得糊涂)。
据说喝了糊涂泉,可以让人迷糊浑沌,忘记一切忧愁,只留快乐,甚至能够高官得做,骏马有骑,人们取难得糊涂的意思。
这萧绎在下山的路上,经过糊涂泉,口渴难忍,就喝了糊涂泉的水。萧绎喝了这泉水,不但忘了没有找到逸典的遗憾,而且连来这里到底打算做什么都一下讲不清楚了。回到湘东后,再也不把争皇帝的事放在心上。可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大家原来认为萧绎最没有资格作皇帝了,而偏偏当上了梁元帝的,不是别人,却是萧绎其人。萧绎因喝了二酉山糊涂泉,与世无争,结果反而当了皇帝,消息一出,二酉山的糊涂泉于是名振天下,许多想把官做得更大些的人,都不顾山远水遥,寻找着一切机会,赶来二酉山,饮一捧糊涂泉水,沾一身名山灵气。于是,在他们心中也就添了一份升官的希望。
然而,萧绎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也许是对他不太准确的一句总评。他的一生算不上太曲折,但在人生的最末期,他借助“侯景之乱”的机遇走上历史前台,登极为帝,却做出很多被后人所诟病的举动。
在侯景之乱中,他拥具实力却坐观国祸不理,暗藏私心,首先残忍地将对他登基为帝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逐个消灭,等到老父亲梁武帝被外贼活活饿死之后才发兵勤王。
萧绎性好书籍,在江陵时,借抄私家藏书最多。平定侯景之乱后,收“文德殿”藏书及其他公私典籍7万余卷。自著《金缕子》称:自聚书以来40年,得8万卷。西魏伐梁,他被围困在江陵,仍讲《老子》于龙光殿,百官戎服以静听。魏兵破城,仍口占为诗。城陷后,他恐图书、古物落入敌手,将聚集数十年在城中的太王、浑天仪毁掉,又取古画、法帖、古今图书14万卷尽焚于一炬。悲叹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并欲投火自焚,宫婢牵衣得免,旋即为魏军所杀。此次焚书,史称图书一厄。著有《孝德传》、《忠臣传》、《丹阳尹传》、《注汉传》、《内典博要》、《玉韬》、《补阙子》、《余德志》、《荆南志》、《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老子讲疏》、《金缕子》、《式赞》等数百卷,多已佚,仅存《古今同姓名录》等数种,明人辑有《梁元帝集》。
萧绎一生勤奋读书,并辛苦聚书四十余载,收集起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之多的图书,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却再度与北方的西魏产生矛盾,招来强敌寇境。失败之时,他竟然说“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命人将这十四万卷的图书焚烧个一干二净,引发中国历史上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又一最大的文化破坏事件,可以说,他是中华文明遭受巨大破坏的千古罪人。可叹可悲!
有道是“沧桑久变从游迹,风月犹留不尽缘。国难当前谁借箸,空余遗恨吊先贤。”萧绎最终给后人留下了令人遗憾的名副其实“湘东遗恨”。
“老当益壮”、“马革裹尸”彰显英雄气概
“老当益壮”、“马革裹尸”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宾客故人,日满其门。
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辞源》也记载为:【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东汉扶风茂陵人。字文渊。新莽末为新成大尹,后依附隗嚣,复归刘秀(汉光武)。隗嚣叛据陇西,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因以破嚣。建武十一年任陇西太守,建武十七年任伏波将军,南征,立铜柱以表功。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卒于军。后汉书有传。《辞源》并注解:【马革裹尸】谓战死沙场。后汉书二四马援传:“(援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病死山中,应了“马革裹尸”的誓言。
这里面两个成语的故事来源于东汉初的名将马援,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夸他“老当益壮”,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62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湖南沅陵县壶头山。因壶头山旁沅江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马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据《辞源》载:“【壶头】山名,在今湖南沅陵县东。相传山头同东海方壶山相似因名壶头山。东汉马援南征,曾驻军于此。”这便是成语“老当益壮”、“马革裹尸”典出地,见证了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马援慨然请命征剿相单程起义,后马援与相单程决战于沅陵壶头山。
壶头山位于沅陵县东北清浪乡高坪水田村内,海拔316.1米,约0.4平方公里,因山峰奇异,形似壶头而得名。“壶头夜月”为沅陵县八景之一,遐迩皆知。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伏波将军马援兵在此,因山高滩险,道路崎岖,大军困于山下,当时天气炎热,士卒多病死,马援令部下凿石为室以避暑,相传共建四十八室,现发现一室,门支支石柱下,内可容二席,壁上绘有人物花草,不知何人所为,当地群众称为生基坟,后人有“壶头夜月映丹心”诗句,歌颂马援对汉室的忠心。
如今,壶头山景区还遗留着马援庙(伏波庙)、塑马援像、古战场、避暑洞、点将台、古井等汉代遗风。
而在壶头山产生的两个成语“老当益壮”,是形容年纪虽大但志气豪壮,多用来赞扬老年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形容军人战死沙场,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这两个成语,都彰显了马援无惧无畏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也给后世壮士留下了报效祖国的豪言壮语。明张家玉《军中夜感》:“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宋代苏轼《赠李兕彦威秀才》:“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宋代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革马尸固其常。”现代毛泽东则慷慨激昂:“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夸父逐日”征服自然抱负宏伟
成语“夸父逐日”,也云“夸父追日”。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就是说: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探索、具有战胜干旱征服自然的抱负宏伟、意志坚强,敢于做力所不及的事情。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虽然最后倒下了,但他顽强的精神却不死,在中国的许多古籍文献中,都有记载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辞源》注解:【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三)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夸父之山,其木多椶柟,多竹箭。’”中国有很多地方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山纪念夸父,沅陵也为其中之一。
民国十九年版《沅陵县志》记载:“夸父山 在县东一百八十里界首上,俗名铛架山,‘朝野佥载’载:夸父山,在辰州东,三石品立,锐数十仞,形如鼎峙。古老相传:昔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炊饭。此三石者,夸父支鼎之石也。‘水经注’沅水又东历三石涧,即此。”《沅陵县志》卷一:“夸父山在今五强溪镇柳林汊,山石犹存。”
在沅陵县东约180里与常德桃源接邻的五强溪镇夸父山村的夸父山,俗名“撑锅崖”,由由匾担崖、锅儿崖、竹架崖三座崖石组成。三个石峰拔地而起,俨如古时架鼎的三块大石头,在石峰群里十分显眼。
相传,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的名字叫夸父,因此这一群人就叫夸父族。夸父族人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有一年,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树木都被晒焦了,河流都被晒干枯了。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首领夸父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族人听了,纷纷劝阻。有的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但是夸父决心已定,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了大家的安乐,我一定要去!”
夸父告别了族人,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向风一样追逐太阳。太阳化为一只三足金乌,在空中飞快地翻滚移动,夸父则在地上拼命地奔跑追逐。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
为了能有充足的体能,夸父出发时挑了一担炊具,带了三样东西:一口煮饭的大锅,一个撑锅的撑架,一把从方壶山上借来的巨大水壶。饿了,他就随地架锅煮饭,渴了,他就临江舀水举壶痛饮。就这样,他一直不断追着太阳跑。
终于,他追到沅陵境地时,天也快要黑了,太阳化为的三足金乌也跑累了,歇息在沅陵酉水边二酉山对面的山头蟠龙山,后来,人们就把那太阳化身的三足金乌歇息的地方叫乌宿(今二酉苗族乡)。
当夸父刚进入沅陵柳林汊时,见已离太阳不远了,夸父只要再坚持一口气,就可以把金乌捉住了。无奈他实在又饿又渴疲乏极了,见天快黑了,便甩下担子开始煮饭,担子刚落地,扁担被甩断成两节,立即变成形如扁担模样的崖石,此崖就叫“扁担崖”。他把“竹架崖”、“扁担崖”摆放好然后就在河岸上架起锅煮饭了。
夸父用水壶汲江水而喝,把沅河水喝去了一大半,留下了水浅浪急的十八个险滩。他只顾埋头喝水,不想饭开了,米汤溢出来,流到撑架底下,变成了米汤溪,在撑架脚边流淌。
夸父等饭熟吃饱后,起身准备继续前行时,再看日头已落山,金乌在乌宿休息了。他追赶不及,一天的辛苦,垂败于功成,夸父后悔莫及,加之实在太累了,气恼地一脚将铁锅踢翻,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扔掉水壶,一头栽倒在地,死在河滩上。
夸父临死时心里充满了遗憾,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他抛掉手里的桃木驱邪杖,桃木杖掉入河里被水流走,一直流到桃源水溪的河洲上,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那就是现在的桃花源。
夸父死后,他的骸骨化为了沅陵的千万座岩山,他的经脉变成了沅陵九百九十九条溪河,他煮饭的撑锅架化为夸父山,经千万年日月风雨的铸炼,牢不可撼,永远地留在了沅陵,任谁也搬它不走。
夸父山石峰群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形成多条峡谷,有的绝壁陡立,有的柔媚多姿,谷距狭窄,谷底深渊,光线有强有弱,视域有宽有窄。游人进入谷内,步移景称,溪引人随,峰回路转,层层绝壁,似天门开合。走出峡谷,豁然开朗,映山红、樱桃花漫山遍野,一年四季花絮飘香。又恰似十里画廊,幽静而美丽,形成著名景区夸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千百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来这里瞻仰过夸父遗迹,从中领会感受夸父那种与日竞走,追赶光明的精神。后人有诗写道:“夸父西行逐日忙,桃源方出动饥肠。撑锅煮饭锅何在,留与今人说古荒。”沅陵籍全国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龙彼德就自称,他是从《山海经·海北外经》所载“夸父逐日”夸父倒下的地方出发的,是像夸父那样一个新时代的逐日者。
作者:向显桃 孙明汉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