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流下的古城
如果说,怀化,是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那么,沅陵,可以说是一座“沅水流下的古城”。沅陵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缩影,城池搬迁的历史缩影。
回看沅陵县城的历史,其经历过两次大的位移,从最初的窑头古城到汉高祖五年置县立治的辰州府,再到五强溪水电站建设后,全面移民后的沅陵县城现址。沅陵,这座隐匿在丘陵河谷之间的小城,历为郡、州、道、路、府和湘西行署治所,曾一度是湘西北地区最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沅陵县城还保留着许多古老建筑和历史文化痕迹。
沅陵,旧称辰州,早在交通不便的舟楫时代,多亏了得天独厚的地域区位优势——沅水,使古沅陵“上通黔滇,下达江海”,最早建立楚黔中郡,成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的桥头堡。战国后期秦楚争霸时,秦国大将司马错从巴蜀绕道,曾在此构筑兵城,侧击楚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这里正是大秦黔中郡的所在,至今,这里还有40多座规模庞大的楚汉古墓群尚未发掘。
从事窑头古城文物发掘工作的专家组,还曾发掘出一处古城夯土台基,推测建在其上的古建筑很可能是一座由两个单元组成的宫殿式的古城中心建筑物。东西城墙遗址大约450米,南北城墙遗址约250米,其规格之高、结构之大、夯土之紧,充分印证了战国精湛和完美的建筑艺术。同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绳纹板瓦、滴水瓦当、陶钵等大量文物。
顺理成章,古黔中郡的窑头古城成为2000多年以前从中原通往大西南的交通重镇,并对接“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589年,隋文帝为治五溪蛮,将原县城由窑头迁至沅水与酉水聚汇的沅水北岸。此后的一千四百多年,酉水出口以下沅水北岸就一直是辰州府和沅陵县城所在地。
期间,沅陵的城池,从郡城、州城、道台衙门、县城,到屯兵戊守的营城、寨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除久负盛名的楚秦黔中郡、辰州府外,还有鲜为人知的秦国黔安县城、蓝溪口王莽新朝沅陆县城、五强溪下隽古县城、洲头司马错古城、鸭子尾窦应明城、太常潘承明城、明溪口边防故城、明溪口新城等等古城池,亟待人们揭开神秘的面纱。
至今,人们难忘那沅陵老县城主街道的繁荣。上南门、中南门、下南门、文昌门、通河桥、东关、西关…………气派的牌楼,精致的吊脚楼,那些与正街、内街和河街垂直交错的巷道与老街达数百条之多,将沅陵老县城搭建成形,成为沅陵县城最为明确的地域标签。
沅水,流下了古城,流下了沅陵;沅水,造就了沅陵,造就了古城;沅水,演绎了历史,演绎了文明。
如今,曾经的水路交通重镇窑头古城,黄尘古道悉数湮没,烽火山城俱已荒芜;有着上千年繁华历史的辰州府、县城池,也随着五强溪水电站的建设沉没于水底。
然而,古城风貌犹存。那依然留存之虎溪山的龙兴寺、尤家巷的龙头井、马路巷的宗教街、伍家坪的石板路、甲第巷的老民居…………不时在诉说着往日的兴盛神韵故事。
八景传诵的文明
沅水流下的古城,造就了沅陵宏伟的人文历史,造就了沅陵神奇和神异,而沅陵古城千年文明史的诵传无不与八景有关。
沅陵八景,有内外八景之分,内八景为梧桐映月、铜壶滴漏、鲸阁晓钟、虎溪云树、金盘捞月、酉水拖蓝、美女穿梭、鲢鱼吐泡,外八景为笏山叠翠、二酉藏书、壶头夜月、黄草朝霞、白田映雪、凤鸣丹山、美女梳头、砂井流丹,它诵说着古城历史印痕…………
梧桐映月——梧桐山上,原有梧桐树林立参天,叶茂成荫,每当夜晚皓月当空之际,月光树影,景色十分迷人。后为道台府衙治所地。现在的梧桐山上“国保级”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则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剿灭百年匪患而建立,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
虎溪云树——虎溪山,旧有古树十余株,大数十围,高撑云霄,枝干轮困,烟云盘郁,蔚然深秀,影落江潭。尤其是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的龙兴寺,又名龙兴讲寺。系唐太宗李世民下诏敕建,用于教化蛮民,堪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学院,比著名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还早建348年。它,不仅仅是寺庙,在历史上更多的是一所书院,王阳明曾在此讲授“致良知”之学,董其昌曾在此留下“眼前佛国”的墨宝。如今形制完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虎溪山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顷侯吴阳墓大量文物进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酉藏书——城西三十里,乌宿二酉山,绝壁自助一石洞,原洞口飞阁临空,山境幽异,藤面萦绕,极为壮观。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书生伏胜从咸阳偷运“禁书”藏于此地。于是,它成为成语“书通二酉”、“才贯二酉”的出典处,富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教育寓意。不仅突出表明了我国人民不畏强权、尊重知识、热爱文化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才使得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凤鸣丹山——城东、南岸凤凰山,石壁陡峭,群山环绕,青翠层迭,远观若凤凰展翅腾飞,鸣叫于丹山。据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就将凤凰山列为黔中郡第一胜景。却更因抗战时期,有幸迎来了一位改变历史进程的爱国名将张学良,成就了全国同名同姓凤凰山中的一处名峰,被载入史册。
诸多历史文化遗存,为沅陵平添了几分神秘和厚重。难怪,这座如诗如画般美丽的古城被誉为“一生中要去的66个中国历史文化大县”之一。
传奇的文化遗风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中国历史上,楚地湖南涌现了一大批名人志士和伟人,身处楚秦之地的沅陵古城也不泛留下了不少历史名人的足迹,留下了传奇的文化遗风。
从古至今,流寓沅陵的名人不计其数。最有名的远古有尧时大学问家善卷曾隐居二酉洞,秦时书生伏胜又藏书于此洞。楚之大诗人屈原“涉江”,曾在沅江岸边观龙舟,让延续几千年的传统龙舟文化增添了爱国情趣。汉之马援驻军沅陵壶头山,造就了“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马希范立铜柱于溪州;唐之诗人刘禹锡于夜朗,岑参謪于辰州;宋之大诗人黄庭坚贬涪州寓沅陵;明之大学问家王阳明讲学虎溪书院,大书画家董其昌题额龙兴讲寺;清之大书画家张时准流落沅陵卖书画,清代湖广总督、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湘西巡视经过沅陵时,睹见沅陵山水美如画,送给辰州府知府张明一副楹联:“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
现代,留足沅陵的名人更是举不胜举,民国首任总理熊希龄等人均留住过沅陵,贺龙、肖克等在此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沅陵一度成为正面战场的后方重镇,湖南省政府西迁沅陵,大批文化人涌入沅陵。田汉、廖沫沙、周立波等文化人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将《抗战日报》在沅陵复刊出版。中共湘西工委、沅陵县委促进与地方政权组织的合作,利用报纸、刊物、戏剧等宣传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留下了大量抗战文化痕迹。
当年,张学良将军幽禁在凤凰古寺时,也有感于凤凰山的美景,赠给陪伴身边的发妻于凤至诗句:“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
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当年随“北平艺专”南迁沅陵县城南岸老鸦溪就读。沅陵的悠久歷史与神秘文化给金庸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金庸笔下的“下火海”、“走刀山”、“摸油锅”等惊险刺激的场景,鲜有人知取材于沅陵傩文化中的傩技。沅陵,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地名的来源地之一。
当代大文豪沈从文曾在沅陵求学、创作,并写下《边城》,在称之为“第二故乡”的沅陵留下了“芸芦”。当代大画家黄永玉、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都曾经在沅陵长期学习生活过。
人杰地灵的沅陵,山川名胜斑斑载籍,民俗远与古,皆彬彬有中土之风,又具“五溪蛮”之俗。本土人才也卓然挺出,代不乏人。
远古时期,传说中的盘瓠,被沅陵土著人尊奉为祖先,演绎了充满神奇的五溪文化。自汉建县以来,朝朝代代有名人。有史可查的,沅陵仅明清两代文科进士、举人就有100多人,武科进士、举人也有70多人。清代著名儒将吴大廷,出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沅陵人蔡光武被清同治皇帝封赠祖孙四代为诰命一品官职的从威大将军。
现代,沅陵也是人才辈出。沅陵人邓文辉与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同志一起慷慨就义。最知名的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周佛海,曾在沅陵城东河涨洲龙吟塔,面对滔滔沅水挥笔题下绝句:“登高把酒饮神龙,拔剑狂歌气势虹。敢以清流拦巨浪,耻居穷壑伴奇峰。怒涛滚滚山河杳,落木萧萧宇宙空。不尽沅江东逝水,古今淘尽几英雄。”被称为中国“电影皇帝”的金山,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奇人物。
沅陵籍开国大校吕琳,是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早期组织者之一。而今来自二酉山的新一代航天人陈建华是“神六”宇宙飞船的一位功臣。沅陵山乡走出的田立延少将,被称为新时期军中儒将。
历代沅陵人,正像沅陵籍全国著名词作家张名河谱写的歌词一样,传颂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如今,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沅、酉两水交汇的沅陵县城,正在架设两桥一路,将窑头古城与沅水对岸的南部新城连接一体,打造“两岸三地”的新县城。
有人说,无论是几千年前的窑头古城,还是现在的沅陵新城,只有当一座城市,顺应历史潮流的变化,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才是一座好城。相信今日美丽的沅陵古城将伴着新时代的节凑,焕发新的活力,书写更美好的明天。
撰 稿 人:向显桃 通讯地址:沅陵县史志办 邮政编码:419600
邮 箱:xxt611@sina.com 手机号码:15874585473
作者:向显桃 孙明汉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