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建制沿革

来源:沅陵融媒 编辑:唐圣利 2020-12-25 16:04:23
时刻新闻
—分享—

沅陵以始置故城北枕沅水,南傍高大土阜,古称高大土阜为陵而得名。随同县名始于汉初。因史上历为辰州府治地,所以又称辰州。

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先民渔猎农耕、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楚秦设黔中郡治窑头。汉高祖五年(前202),始置沅陵县,属武陵郡,县治窑头,后在蓝溪口和窑头之间迁移。辖今县境外,还包括今泸溪、吉首两县(市)全部及龙山、花垣、永顺、古丈、麻阳、辰溪、溆浦、永定、慈利、桃源等县(市、区)部分地。

高后元年(前187)封长沙王子吴阳为沅陵顷侯,历46年无子国除。新莽时改沅陵县为沅陆县,改武陵郡为建平郡,县属建平郡。东汉灭莽后,郡、县名复故。东汉时,县属荆州武陵郡。三国时县随武陵郡属郢州刺史,县域缩小。吴析沅陵、零阳县地置黚阳县(今龙山县地)。晋又析沅陵县、零阳县毗连地置酉阳县(今永顺、古丈等县)。此后至南朝齐的200多年间县域无变。齐因之。梁县属武州武陵郡,又别置武陵都尉府于沅陵,县治复北移今黔中郡村。梁天监十年(511),析沅陵县置夜郎县(今吉首市)及卢州(今泸溪、花垣县地,至陈又并入沅陵县)。陈天嘉元年(560),县改属沅州通宁郡。太建七年(575),改通宁郡为沅陵郡,治沅陵,县属沅州沅陵郡。至德元年(583),封皇弟陈叔兴为沅陵王,越6年陈亡。

隋开皇九年(589),废沅州沅陵郡,改置辰州,治沅陵,县城由窑头(今黔中郡村)迁至现址。大业二年(606),复改辰州为沅陵郡,隶荆州。隋末沅陵郡为梁萧铣所据。唐武德二年(619),萧铣部将董景珍以沅陵郡降唐,改为辰州,县属辰州。武德三年(620),析沅陵县置卢溪县,又析沅陵、辰溪县地置麻阳县,此后至清末县域无大变。

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10道,县属辰州,隶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15道,县属辰州,隶黔中道。开宝元年(742),改辰州为泸溪郡,县属泸溪郡。乾元元年(758)改卢溪郡为辰州,县属辰州。

后梁开平元年(907),马殷据湖南,受封楚王,县、州地随属马楚,历后唐、后晋、后汉无变。

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马楚。三年,县地隶武平军节度使,治沅陵,先后为刘言、王进逵、周行逢所据。

宋乾德元年(963),辰、锦、叙等州归顺,立辰州卢溪郡军事,治沅陵,隶荆州湖北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五月,宋知辰州吕文兴降元,改辰州为辰州路,治沅陵,属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行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吴王朱元璋遣徐达克辰州路,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治沅陵。

明洪武九年(1376),革元行中书省,置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县属辰州府,隶湖广布政使司。县以下为里社,沅陵县分为12都,编户58里。宣德八年(1433),封辽简王朱植第十七子朱贵燏为沅陵王,传122年无子除。嘉靖十二年(1533)湖北分守道驻沅陵,历134年。清袭明制,县仍为12都,都下置图,境域末变。

清康熙三年(1664),分设湖南布政使司于长沙,县属辰州府,隶湖南布政使司。康熙三十年(1691),编户53里。雍正八年(1730),县属辰永靖道,十三年(1735)改为辰永靖兵备道。乾隆元年(1736),改称辰沅永靖兵备道,县仍属辰州府,隶辰沅永靖兵备道,直至宣统三年(1911)封建王朝结束。清末,沅陵县境域东至苏黄铺(今官庄镇太平铺),与桃源县交界;东南至青云观(今杜家坪乡南界),与安化县交界;南至穿岩界(今荔溪乡南界),与溆浦县为邻;西南至界牌坳(今辰溪县田湾南约两公里),与辰溪县交界;西至龙头坪(今二酉乡西界龙单坪),与泸溪县毗连;西北至茅坪,与永顺县交界;北至酸子界,与永定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接壤;东北至马鬃岭,与慈利县交界。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沅陵县存辰州府,府仅辖沅陵县地。废都里,划分为城区和24个乡(镇)及靖良团(11年后靖良团并入贞平乡)。是年,浦市正街及屈望、甲腊坪、红土溪、桥口、铁柱潭、麻溪口、白岩头、毛家滩、深泥田、松树坪、五股流、突头溪等1 2个村落划归泸溪县。3年,裁府恢复沅陵县,属辰沅道。1O年,废辰沅道,县直属湖南省。15年,沅陵县划分为6个区,辖24个乡、镇。16年,改6个区为25个区。18年,并为9个区,辖323个乡、镇。21年,县恢复25个区。24年,并25个区为7个区,辖48个乡(镇),原第一区改为首善镇,原第七区改为第一区,其它区不变。7月,设湘西绥靖处于沅陵,辖19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县属沅泸辰溆区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治沅陵。25年,湘西绥靖处改为湘西绥靖公署。绥靖区增至25县,分置4个督察区,县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县为6个区、1个直属镇,辖40个乡。26年,湖南省划分9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27年,县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沅陵县撤区,辖25个乡、镇。29年,湖南省划分1O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沅陵。沅陵县置14个区,辖25个乡镇。是年,插入辰溪县境的沅陵新平乡第七保南庄坪(今潭湾) 一带划归辰溪县。31年,置省府湘西行署于沅陵,辖第八(驻永顺)、第九(驻沅陵)、第十(驻洪江)3个督察区,沅陵县撤区,并为25个乡(镇)。是年,插入永顺、古丈之间的沅陵县益平乡第十一保会溪坪一带南岸划归古丈县,北岸划归永顺县。同年,保平乡草塘、岩板铺、松溪坳一带(计4个保)划归古丈县;仁平乡姚儿湾、指方、岩板塔一带,划归永顺县;永顺县木榔溪、王母溪一带划归沅陵县仁平乡。界平乡大池塘、铁井冲、木瓜园、赔人溪、南茶园等地划归桃源县。33年,利平乡寺坪、桐木溪一带划归古丈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湘西行署。

1949年9月18日,沅陵解放。10月,沅陵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以下分设7个区,保留原25个乡(镇)。1950年1月1日,湖南省临时人民政府在沅陵设置湘西行政公署,辖沅陵、会同、永顺3个专区,县属沅陵专区。4月,沅陵县增划八、九、十区,分第三区设第八区,分第七区设第九区,分第六区设第十区,全县辖1O个区,废除国民政府建立的乡镇公所。是年,古丈县所辖桐木溪、血水潭溪北地区划归沅陵县第二区。1952年6月,沅陵县划为19个区。8月,撤销湘西行政公署及其所辖3个专区,沅陵县改属芷江专区。12月,芷江专区迁驻黔阳县安江镇,改名黔阳专区,县属黔阳专区。1953年,建立人民基层政权,全县设16区、1镇、278个乡(镇)。是年,沅陵县第五区(原孝平乡)划归辰溪县。沅陵县第十四区一部分(原仁平乡大部)和第十五区大部(原治平乡大部)划归大庸县。第十五区湖田一带划归慈利县。第七区(原安平乡)所辖平原村一带划归溆浦县。1954年3月,全县增划7个乡。1956年撤区并乡,全县设55个大乡和1个镇。1958年9月,改设16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和1个镇。1961年湘西钨矿矿区人民公社划归桃源县。1962年,调整公社体制,恢复区建制,全县划分7个区、1个镇、50个人民公社。1968年,黔阳专区改称黔阳地区,县属黔阳地区。1981年,洞庭溪区公所迁麻伊伏,更名麻伊伏区,城关镇更名为沅陵镇,桐木溪公社更名为高坪公社。同年,黔阳地区迁怀化,改称怀化地区行政公署,县属怀化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沅陵县以原公社范围建乡、镇,设8个区(增加军大坪区,辖军、筒、枫三乡)、1个县辖镇、5个乡级镇、45个乡。1987年1月,桃源县所辖沃溪镇回归沅陵县。是年,全县辖8区、2个县辖镇、45个乡、5个乡级镇。1992年麻伊伏镇更名为五强溪镇。1995年五强溪镇由区辖镇变为县辖镇。1998年3月,撤销怀化地区行政公署,设怀化市,县属怀化市。2000年12月,七甲坪、筲箕湾两乡撤乡设镇。2003年至2005年底,沅陵县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太常、乌宿、麻溪铺、凉水井、官庄、北溶、麻伊伏、军大坪8个区公所,将苦藤铺乡、白田乡、郑家村乡大部并入沅陵镇,柳林汊乡、高坪乡2村、黄壤坪3村并入五强溪镇,沃溪镇、荔枝溪乡、黄壤坪乡部分并入官庄镇,张家坪乡、渭溪乡、张家滩乡、郑家村乡部分并入凉水井镇,楠木乡、蚕忙乡、洞溪乡并入七甲坪镇,用坪乡并入筲箕湾镇,高砌头乡并入明溪口镇,沙金滩乡、栗坡乡并入太常乡,丑溪口乡、舒溪口乡大部合并为盘古乡,乌宿乡、清水坪苗族乡、棋坪苗族乡、落鹤坪乡合并为二酉苗族乡,池坪乡、坳坪乡、竹园乡合并为荔溪乡,长界乡并入马底驿乡,落坪乡并入北溶乡,七甲溪乡并入大合坪乡,高坪大部并入清浪乡,军大坪乡、筒车坪乡、枫香坪乡合并为借母溪乡,麻溪镇、楠木铺乡、杜家坪乡、深溪口乡、肖家桥乡、陈家滩乡、火场土家族乡不变,52个乡(镇)合并成23个乡(镇)。2015年11月25日,太常乡、深溪口乡并入沅陵镇,设太常、深溪口便民服务中心。2016年,行政村合并。是年,沅陵县设21个乡镇、369个村、34个社区、4696个村民小组、308个居民小组。2019年,沅陵镇太常便民服务中心增设太安社区。

来源:沅陵融媒

编辑:唐圣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