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韵沅陵: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在沅陵 敕建龙兴讲寺?

来源:沅陵融媒 作者:杨国胜 编辑:唐圣利 2023-08-09 11:40:24

1691545594505.jpg

  1、

湘西沅陵,作家沈从文笔下“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雪峰山与武陵山两脉相望,沅江与酉水两水交融。

巍巍青山不老,汤汤沅水恒长。公元581年,大隋王朝的顺势而生,统一中国,结束分裂长达300年华夏大地。隋王朝实行高度集权,严苛徭役,大修运河,三征高丽,导致民心动荡,烽烟四起。37年后,随即陷入穷途末路。公元618年,李家取而代之,建立唐朝。

十年后至贞观二年(628年),唐王朝一统江山。是年8月,唐太宗在京城长安,看着千里江山图,面对延绵不断的江南水乡,他陷入沉思。十年征战,劳命伤身,帝王感觉自己太累,深知百姓太苦,对于如何管理疆域宏大的大好河山他在思考,在探索。他对身边的大臣说:

朕每思百姓事,夜不能寐,唯恐都督、刺史不尽职。故在屏风上录其姓名,坐卧横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列于名下。朕深居宫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

有一天,远在千里的辰州刺史裴虔通策马上书,请求在江南沅陵敕建一座佛教寺院,以弘佛法,教化蛮民,稳定社会。

太宗李世民经过深思,并征求魏征等大臣们意见后,最终敕建江南佛教寺院。

1691545614680.jpg

    2、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愿意在远离长安千里之外,偏僻的五溪蛮地沅陵敕建佛教寺院?大臣们为何也一致同意以佛教来教导开化蛮民?

要探究个中缘由,需从辰州历史说起。

湘西五溪地域山峦叠嶂,深谷幽溪,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合人类繁衍生息,万年前都有先祖活动踪迹。近年来在沅陵发现新石器遗址有二十多处,盘古洞的发现更是印证古人类在沅陵生活的迹象。

在夏商周时代,沅陵土著人与苗裔、濮人建立强大的濮国,后经周朝征伐收服,纳入中原王朝管理。春秋战国时归为楚国版图。楚设黔中郡,郡城在今太常窑头。秦朝统一天下后,仍为郡治,郡成不变。黔中郡为大秦三十六郡之一。公元前202年,汉灭秦后,改郡设县,为沅陵县。

五溪流域的广袤地区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部落,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土著民、苗民部落之间为争夺地盘长期争斗,为对抗官府又团结一致,被历代王朝管理者称五溪蛮地,人称蛮子。

东汉时期,以沅陵为中心的五溪地区,对朝庭增加税赋奋起反抗,爆发大规模起义,使得光武帝刘秀两名赫赫有名的战将刘尚和马援葬身五溪。此后几百年,这一地区爆发多次起义,反抗朝廷。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为有效管理这一地区,提高地方治所级别,设辰州,以处蛮。《隋书.地理志》这样记载:“沅陵郡多杂蛮左,其僻处山居者,则语言不通,嗜好居处全异”。然而,强权治理仍没有找到出路,五溪蛮地依旧战事频发。至隋朝灭亡,辰州地区纷争不断,没有安宁。

1691545644944.jpg

3、

唐太宗是一位明君。在常年的征战中他了解民间疾苦,又从隋朝的民变中认识群众力量,所以,他开明进取,吸取教训,尊重边民风俗,促进民族融合,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怀柔政策,即施仁政。“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唐太宗十分清楚佛教在民众中的力量,需要佛教来教化人心,为王朝服务。他在殿堂中藏有若干经卷,书桌上也常备佛法经典,以此谈经论道,弘佛释法。太宗曾为玄奘法师的经典作序,称赞玄奘法师是佛教法门之领袖。释明瞻是一个三教皆通的大学问家,太宗对他十分看重,曾多次召他入殿谈话。贞观十五年,太宗亲自来到弘福寺,与僧人论佛道。

唐太宗敕建辰州寺院并赐名为“龙兴讲寺”,寓含皇恩浩荡,帝业兴盛之意。希望以此来传播佛法,教育边民,感化群蛮,稳固统治,不失为英明睿智之举。

在敕建龙兴讲寺后,五溪大地学风始开,民风日淳,佛教盛行,香火隆旺,辰州百姓安居乐业三百年。

如今,唐太宗亲自诏书“敕建龙兴讲寺”的石碑仍屹立在临江正门上。

1691545667774.jpg

4、

时光荏苒,一瞬千年。大唐钟声已经遥远,虎溪名山文明灿烂。唐太宗不会想到,他当年敕建并赐名的这所佛学书院——龙兴讲寺,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湖南省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大、保护最完整的寺庙之一。

龙兴讲寺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以中轴线对称布局,追求平衡与和谐。沿中轴线而上,依次为头山门、二山门、过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后殿。整个建筑群属于无钉无铆的木质结构群,有十余座建筑主体,高低错落,结构严谨,恢弘大气。大雄宝殿为寺中主体建筑,殿内明间开阔,八根大楠木作内柱,世属罕见,珍稀异常。该殿虽经历代多次修葺,但其主体木构架、柱、梁、枋等,皆系唐代遗存。

明礼部尚书董其昌奉旨到云南巡视,路过沅陵时患眼疾,得寺内高僧施治,很快痊愈,于是就为龙兴讲寺写下“眼前佛国”匾额相赠,高挂于大雄宝殿正面,保存至今。

1691545690606.jpg

大学者王阳明自龙场谪归途经辰州沅陵,住龙兴讲寺,讲授《致良知》月余。龙场悟道,沅陵开讲,轰动一时,湖湘学子闻讯后,纷纷前来问学,盛况空前,影响深远。我们在《阳明先生年谱》中略知一二,“门人徐珊建虎溪精舍于辰州。精舍在府城龙兴寺之北。师昔还自龙场,与门人冀元亨、蒋信、唐愈贤等讲学于龙兴寺。喜曰: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幸得诸友!”离开龙兴讲寺时留下题壁诗一首:

“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慧休。

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低见江流。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

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无论春夏秋冬的任何一个季节,只要你来到沅陵龙兴讲寺,极目四望,你定会感受到先生诗中的景象,“云起青峰,鹭闲江洲。”只要你身在辰州千年古城,追寻历史,你定会感悟先生说过的哲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审:胡凤姣

二审:唐圣利

审:冯奎

来源:沅陵融媒

作者:杨国胜

编辑:唐圣利

阅读下一篇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