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露还凝在蓝溪河畔的稻叶上,当晨雾正漫过凉水井镇的田埂,一群带着书卷气的年轻人与一群怀揣乡土情的创作者,在七月的阳光里相遇。7月6日至8日,“青媒筑梦,文韵沅陵”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与沅陵县蓝溪文化采风团并肩而行,以“探农耕根脉,挖掘文化底蕴,助乡村振兴”为主题,用青春的脚步丈量乡野,用笔墨的温度记录传承,为这片浸润着农耕文明与蓝溪灵韵的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新活力。
晨光中的相聚:从书页到田野的奔赴
7月6日清晨,湖南师大实践团13名队员背上行囊一路前行。车窗掠过连绵的青山,大家手中的笔记本上,早已写满对“农耕文化”的好奇与猜想。直到车停在319国道通往岩屋潭二级水电站的路口,7名由沅陵县蓝溪本土文艺爱好者、县老干部(老年)书协会员、县老年大学诗词班师生及省市作家协会会员组成的“蓝溪文化采风团”成员正站在路边等候,他们手中的相机、采访本与队员们的调研问卷相映,像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
“沿着蓝溪而行,能看见最鲜活的沅陵。”在农企负责人带领下,两团成员踩着沾露的田埂一路向前走去。蓝溪的水在脚边潺潺流淌,岸边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正抽着新穗,蔬菜大棚里的黄瓜顶着嫩黄的小花,火龙果棚下的果树翠绿一片。“这田埂和机耕道是去年新修的,能抗住暴雨呢!”农企负责人弯腰拨开稻穗,指给大家看田垄边暗藏的排水渠,阳光透过稻叶洒在他黝黑的脸上,映出庄稼人特有的骄傲。
一行人走进沅陵县蓝溪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示范园,千亩土地在眼前铺展开来。“这里以前是荒坡,现在成了‘聚宝盆’。”负责人张建中指着智能化育苗棚里的幼苗,眼里闪着光,“5000万的投入,换来了5000亩的生机——你看那酱腌菜车间,坛子里泡着的不只是酸菜,是周边5个乡镇1万多人的好日子。”车间里的酸香飘出来,与远处研学基地孩子们的笑声撞在一起,“味湘溪”品牌的包装上,蓝溪的水纹图案正映着阳光,像把乡愁印在了舌尖上。
午餐时,一碗“祝尔康”香米饭蒸得油亮,一碟“味湘溪”酸豆角酸得清爽。“这米是咱蓝溪的水土养的,不用化肥的,特地地香。”采风团成员余老师舀起一勺饭,慢慢咀嚼着,很是满足。“小时候在蓝溪边放牛,就盼着家里蒸新米,现在能让更多人尝到这口鲜,是福气。”年轻队员们听着,忽然懂得了“农耕”二字不只是课本里的词汇,更是藏在一碗一碟里的烟火传承。
午后的蓝溪波光粼粼,实践团与采风团来到岩屋潭库区的蒙湖水产养殖基地。站在新建的蓝溪蒙湖大桥上,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湖水如镜,负责人祝林打开手机上保存的老照片让大家观看:“这是1980年的渔船,那时候渔民靠桨划,现在采用了大库生态养殖。”他指着照片里戴斗笠的渔人,又指向窗外的湖面。“但蓝溪的鱼,还是当年的味道——就像这故事,得有人记着,才不会随波流走。”采风团成员们立刻举起相机,要把这“鱼水情深”定格在镜头里。
泥土里的答案:从调研到共情的深耕
七月的大阳,让山野、田埂变得炙热难耐。师大实践团的队员们却踩着滚烫的山路,跟着镇村干部走进田间。“这块地以前抛荒了,我们用‘田长制’找回来的。”镇农业办负责人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搓了搓。“你看这土多松,种出来的谷子才饱满。”队员们掏出笔记本,认真记下“耕地保护红黄绿三色管理”“土壤检测每季度一次”。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与远处耕田机的轰鸣叠在一起,像在为土地写一封“保护信”。
7月8日,当沅陵县钦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肖钦军掀开紫云英稻田的照片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1088亩的田野上,紫色的花海与绿色的稻浪交错,远处的四季果园里,桃树上挂着青涩的果子,花卉苗木基地的紫薇正酝酿着花苞。“2016年回来时,这片地还荒着。”肖钦军的手指抚过照片说。“2782亩地,流转的时候,老乡们握着我的手说‘可别让地荒了’。”如今,“水稻种植+果蔬采摘+生态观光”的图景里,藏着他获评“返乡创业带头人”的勋章,更藏着庄稼人对土地最深的眷恋。
队员们散开在田野里,有人举着相机拍农具,有人拿着问卷找老农聊“犁田要顺地势”“浸种得看月亮”。有人蹲在田埂上录下“薅草”“犁田”这些带着土味的方言。“大爷,‘打谷桶’用沅陵话怎么说?”一个队员举着录音笔问,白发老农笑着比划:“就是‘咚哐咚哐’响的那个!”采风团的诗人立刻在本子上写下:“蓝溪的方言里,藏着农具的心跳。”
双向奔赴的温暖:让成果在土地上生根
“这趟回来,我才懂了奶奶总说的‘惜土如金’。”师大队员小叶在实践日记里写道。她剪辑的“现场调研视频”里,种粮大户正举着“祝尔康”生态香米对着镜头笑;蓝溪文化采风团的强老师则现场创作《蓝溪辰州之骄赋》,从第一章的“圣山孕灵”到第二章的“知水兴邦”,再到第五章的“青春铸魂”,尤以结尾之句,可以说是画龙点睛:辰州之骄,不在高峡平湖之形胜,而在“守正出新传薪火,人天共美续华章”。省作协会员潘逢燕创作一首《七律•赞湖南师大学子沅陵助农调研》:湖南师大多才俊,挥斥方遒锐气扬。酷暑高温心不怕,助农研学意尤昂。汗倾田野滋禾黍,情满山乡溢郁芳。燕雀安知鸿鹄志,鹏程万里逐朝阳。
这不是一场短暂的相遇。实践团计划制作的农业工具科普视频,会配上方言解说,让年轻人看懂“犁铧怎么翻土”;那份正在撰写的农业用语调研报告,将为当地蓝溪农耕文化挖掘传承提供第一手资料;而“高校+乡村+文化”的合作模式,已让凉水井镇的干部们盘算着:“明年要请他们来教老乡们直播,让'味湘溪'等系列农产品走出沅陵。”
离别的时候,蓝溪的水依旧在流淌,稻田里新插的秧苗正迎着风长。实践团的队员们带走了满满的调研笔记,采风团的创作者们装走了一脑子的故事,而凉水井镇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是青春与墨韵共同播下的种子——它们会像紫云英一样,在春耕时绽放紫色的花,在秋收时结出金色的穗,让农耕的根脉扎得更深,让蓝溪的文化流得更远。
青春的脚步会走远,但踏过的土地会记得;笔墨的痕迹会风干,但写下的故事将永远鲜活。这场“青春与墨韵”的相遇,早已不是简单的实践与采风,而是一场关于传承的约定——约定让土地更肥沃,让文化更灿烂,让乡村振兴的画卷更美丽动人。
一审:余 波
二审:唐圣利
三审:刘纯意
来源:沅陵融媒
作者:苏春生
编辑: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