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白话龙兴讲寺

作者:黄生淼 编辑:redcloud 2010-06-17 10:58:48

  龙兴讲寺地处沅陵县城西北沅酉二水交汇之处的虎溪山,为湖南现存最早最大木构建筑群。也是我国目前知晓的少数称讲寺的佛寺之一,这说明龙兴讲寺不仅是座寺庙而且在历史上是五溪地域佛教高僧的进修场所,是现存较为古老的佛教学院性质的寺庙。

  沅陵,汉高祖五年置县。“上捍滇黔,下蔽湘鄂,踞水陆之会,西陲之要冲也”。沅陵的名声在旧时的沅水是响当当的。沅水上游县份的船只运桐油、山货,放木排去常德,再从常德运布匹等日用品回湘西的船只大都要在沅陵码头停靠,沅陵自然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城内商店林立,龙兴讲寺的香火自然也十分旺盛。

  县志记载:龙兴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原名龙兴讲寺;自后宋、元修建无考,明时改龙兴寺。后经明景泰、成化、嘉靖、隆庆、万历及清康熙、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历代修缮。寺内现存建筑十余栋,中轴布局完整,坐北朝南,依山而上,纵身幽静,气势峥嵘。整个龙兴讲寺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自下而上依次有头山门、二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及观音阁。左右建有东西厢房、旃檀阁、弥陀阁和东岳庙、黔王宫。寺内存明、清维修记事石碑9通。

  自大门登阶为头山门,三间硬山,牌坊式门楼,中间拱门,上额“龙兴讲寺”,并嵌“唐三藏取经图”砖雕,为1946年重修时所作;再登30余级为头过殿,三间硬山,原供哼哈二将,又称哼哈殿,经1983年重修;又登20余级为二过殿,五间重檐悬山,原供四大天王,又名天王殿,经清光绪年修建,但其五架梁作月梁,置驼峰蜀柱,存早期做法。殿内尚存清碑四块。其后方形小院北为弥勒殿,并称二山门,经同治时修建。一大间方殿,原供弥勒和韦陀。前檐砌三间牌楼式门楼,中开拱门,上额“敕建龙兴讲寺”旁嵌圆形龙纹砖雕甚精,后檐开敞,与左右厢客房各三间相连,正对大殿——大雄宝殿,构成纵长庭院,中有月台相连,显示出大殿的威严,成为全寺的中心。大殿前上檐悬崇祯丁丑礼部尚书董其昌手书“眼前佛国”木匾。据传,这是董其昌任湖广副使巡视辰州时,患眼疾,得寺内高僧施治,很快痊愈,于是就题下这块匾额。

  整个大雄宝殿占地374平方米,由于存在年代较早,独具特色,为湖南现存最老木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明间特大,超出次间、稍间之和。进深四间,内减中柱,形成殿中宽大空间,反映早期平面特征。台基较低,前出月台,明间采用“东西阶”古制。重檐歇山顶,下檐左右硬山,形成歇山与硬山的结合的特殊形制。内柱八跟承天花、上檐。柱础之上垫有莲花雕饰的木櫍。天花以上用穿斗式梁架,天花以下明栿作月梁,东梁上缴,西梁下帖。柱头出丁头拱承托,次间则用直梁。外柱十八跟承下檐,前后檐搭牵、明栿均作月梁,下加穿插枋,置驼峰蜀柱。其梁枋、拱眼尚存有较早的写生华彩绘。寺内门窗装饰丰富多样,颇具地方特色。

  大殿中原供奉泥塑佛像三尊,背光作火焰状(透雕)。佛祖袒胸鼓肩披巾,脸圆形,弯眉、高鼻,面含微笑,有唐代作风,故相传佛像为唐代塑造。佛像盘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下为尺度很高的木制须弥座,以制作的手法来看,其时代当在明朝以前。佛外侧有阿难、家业尊者像。

  据《沅陵县志》载:寺旧藏明代千佛袈裟一袭,朱面黄裹。每个佛菩萨长约寸八分,宽寸三分,共九百九十九尊,僧服之,合成千数,俱五色丝绣成,为隆庆年间李太后凤娇颁赐之物。遗憾的是如今袈裟今已不在寺中。

  根据大殿的基本特征,1986年对其内柱的碳14测定,基本应属宋遗构,且保留了不少唐宋做法特点,是湖南极为珍贵的古建文物。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院是较宽敞的院落。大殿正对面是观音阁,单层三重檐歇山布瓦顶上层檐下斗拱用五铺作斜连角料,共六朵,中檐仅出丁头拱及一枋,承挑檐檩下层仅出枋,翘角均很大,系清代建筑。原供观音铜像,高5.33米,惜毁。

  东面是旃檀阁,西面是弥陀阁,均五间重檐三楼歇山,上檐五铺作重抄出斜拱,中檐单抄四铺作,下檐四铺作单抄斜拱,捎间砌墙不施斗拱,均乾隆时建筑。

  走出龙兴讲寺的后院,往后就是虎溪书院了。虎溪书院,原名白云轩,是由三间硬山,牌坊式门楼和书院两部构成。牌坊中匾额“青云之上”原为清代邑人书画名家邬大宗所题,匾额左右书“礼门”“义路”,字体为隶书,体现江湖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和。现在看到的“青云之上”是邑人名家娄千里所书。往左看去是王守仁老先生的雕像,底座上有王老先生“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的诗句,有兴趣的游客不防前去一读。说起王守仁一般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提到王阳明,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的著名学者,其实王守仁就是王阳明。明正德五年王先生自贵州龙场驿丞“量移”江西庐陵知县,道经辰州府(今沅陵),寓龙兴讲寺弥月。与武陵学者蒋信、沅陵进士唐愈贤等在此讲授“良知良能”之学。嘉庆二十三年王阳明的门人、辰州郡丞徐珊于此增建虎溪精舍,内供阳明先生像,以资纪念。崇祯年初,更名为阳明书院。清雍正十一年改名虎溪书院,乾隆时同知何麟捐书万卷,后又募捐两千余金,以其息金资膏火费。惜动乱年月书院被毁,现在我们所见的书院是县委政府1987年重建的。现为元墓陈列及库房。元墓是1985年8月在县城东郊2公里的城关镇双桥村发现的。该墓为竖穴土坑,方向正北,由墓坑、楠木彩绘套棺、石灰质外椁和封土等部分组成。是一座夫妇合葬墓。据考证,该墓主人为黄澄存和其夫人谭氏。在对该墓的发掘中,文物部门清理出了一大批罗、绮、锦、绣的精美织物、服饰,金、银及玉饰等随葬物品。其中的五彩丝绣被,织金锦被,花团锦簇,一派富丽堂皇。服饰中的圆领大袖袍、袜套裤等,都是近年来古代服饰研究中的新发现。在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广告——元代商品包装广告和五种面值的“至元通行宝钞”,其中参拾文面值的元钞,国内目前仅此一张,实在是价值连城未可估量。

  保存完好的男尸是元墓发掘中的一大收获。黄澄存生于南宋绍定元年,卒于元大德九年,享年78岁。官至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州一级。黄澄存现身长1.78米,出土时保存完好。无任何腐败痕迹,五官清秀,毛发尚存,肢体完整,能活动,肌肤尚有弹性。古尸出土后,文物部门为防止尸体腐败,采用静脉点滴注射的方式向体内输入2000毫升防腐液,结果发现古尸经六百多年仍然血管畅通无阻,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是我省保存较完整的一具古尸,在考古界有“湖南第二马王堆”的美誉。1987年,部分文物奉调北京参加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展出,一时轰动京城,引起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走出虎溪书院往后门去,道经的香樟林,那是旧时沅陵内八景之一的虎溪云树。所剩不多,但古韵犹存,古风尚在。

  当然,龙兴讲寺的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远不止这些,它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探索发现。也许龙兴讲寺会因你的发现而更加精彩。

  2010年5月

作者:黄生淼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