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挂职记者手札(六):挂职沅陵,珍爱一生的青春记忆

作者:三湘都市报财经运营中心记者 刘永涛 编辑:redcloud 2011-10-21 11:58:25

  

三湘都市报记者刘永涛(右)采访官庄造林大户刘辉

      “去的时候或许会有点迷茫,因为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两个月后有了感情,却要返程了,回来的路上必定是依依不舍。”2011年8月11日,去怀化沅陵挂职的前一天,一位有过挂职经历的媒体朋友这样深情地对我说。

  时间如白驹过隙。仿佛在转眼间,已是坐在返回长沙的车上。推开窗门,望着过去两个月一直朝夕相处的同事和朋友渐渐远去,最后黯淡成一道影子,顿生无限的依恋。

  难以忘记,初到沅陵凉水井镇挂职镇长助理,淳朴善良的村民们对我的热情接待;难以忘记,用去整天时间,终于妥善处理村务纠纷时的欣喜;难以忘记,半夜乘凉,听村民唠叨县城历史的愉悦;难以忘记,和镇领导等一道下村调研的独特体验…………

  两个月来,我们虚心向农民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积极参与乡镇党委政府工作,走村入户,努力搞好调研、扶贫、接访、维稳、宣传报道,办实事办好事,同时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了自己,增强了对基层工作的认识,增进了与基层干部的感情,提高了服务基层的能力。

  此间,我们“挂友”团还为沅陵创意形象广告出谋划策,拍砖扔瓦;我们在各自媒体“走转改”专栏上推介沅陵;我们深入地下近千米的矿井,体验一线矿工阴暗潮湿的工作环境;我们一起深入借母溪原始次森林,体验了两天一夜没有网络、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原始生活;我们为贫困学子奔走呼告…………

  被沈从文先生称为“美得令人心痛”的沅陵,已然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深入中国社会最基层,真真切切又做了一回学生。而与此同时,还结识了一批可以珍惜一辈子的新朋友,比如沅陵县委宣传部的黄忆钢部长、钟建军、李顺礼、向英、符梅媛、李青松等等,比如凉水井镇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党政领导万目国、舒齐、张小红、欧阳芳、朱立文、张勇、全海燕、胡英杰、张云宵、向继伟、杨平如、张林熙等等,比如汤江峰“司令”领队的15位“挂友”。

  两个月,一辈子。挂职沅陵,是值得我们珍爱一生的青春记忆,也将内化为另一种前行的动力。

  走村访户是最好的学习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游,东与桃源、安化为邻,南接溆浦、辰溪,西连古丈、泸溪,北与张家界交界,素有“湘西门户”之称。全县辖23个乡镇,总面积为5852平方公里,人口65万。

  凉水井镇则位于沅陵县南部,离沅陵县城仅9公里,由原凉水井区的张家坪乡、张家滩乡、渭溪乡、原凉水井镇和郑家村乡的5个村组成。全镇辖64个村(居、场),503个村民小组,镇域面积560.5平方公里,为全县版图面积第一大镇,湖南省第二大镇。

  在湖北随州农村长大的我,种过地,锄过土,见过邻里的纠纷,听过大妈的叨嘘…………挂职之前,我一度认为自己对农村了如指掌。然而真正以以挂职干部的身份下乡,踏上沅陵这片土地,思想观念悄然有了改变。

  8月25日,我以凉水井镇镇长助理的身份,和镇党委书记万目国一起到文昌阁村、上道理村、冉溪村、张家坪村和苏良界村调研计生、维稳等工作,其中督查党务、村务公开的经历,尤其令人难忘。

  作为沅陵县第一大镇,凉水井镇交通便利,资源非常丰富,很有发展后劲。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为关键。万目国说:“农村综治维稳情况错综复杂,党务、村务公开是破题之道。”

  来到文昌阁村,我们便忙了起来。除了组织村干部召开会议,实地检查该村政务公开落实情况,我们还主动深入村民家中,闲拉家常之余,积极宣传“新农保”等利民惠农政策。

  刚开始,部分村民似懂非懂,一些村干部也不是很感兴趣。但经过我们深入浅出地宣讲,村干部领会了其中的利害关系,积极性大大提高。不少村民开心地说:“原来政府有那么多好政策哩。”

  后来没过几天,我们了解到,文昌阁村已在村部的醒目位置挂出了村务公开栏,村里资金开支、重大事件决策等一目了然,很受群众欢迎。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党务、村务公开不仅能增进干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鱼水情”关系,同时也能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和约束,促进干部的廉洁自律。让群众知道、明白事情原委,才能保干部一个清白,才会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农村的各类难点、热点问题,调整和处理农村基层各类社会矛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接访、息访是基层工作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做好接访、息访,镇干部们给出了“把得准、耐得烦、霸得蛮”九字诀,让我颇受教益。即准确把握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据此对上访内容做出正确裁定;要耐心细致、态度诚恳、不怕麻烦;坚决抵制无理要求,果断制止无赖行为。

  维护社会稳定、做好计生工作,是基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和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朱立文下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在沙子坳、肖家冲等村子,我就亲身参与了协调处理村民纠纷、落实计生政策等工作。

  基层的村民,往往喜欢认“死理”,要做通他们的工作,乡镇干部必须吃得苦、耐得烦。在我的印象中,凉水井镇的党政干部,虽然平均年龄不到33岁,且不少都是80后,但他们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处理基层事务总能得心应手。

  通过走村访户,我聆听到村民最真切的呼声,更看到了乡镇干部可亲可爱的侧影。

  特色产业成农民致富的希望

  凉水井镇王家岭村是全镇最贫困村之一,由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岩屋潭电站库区移民中,沅陵县委、政府决定安置在该村五个移民小组,400多名村民,村里给他们安排田、土、宅基地等。目前,该村人多田少,村民脱贫致富步履缓慢。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王家岭农民养殖蛋鸡专业合作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的10月,王家岭村村主任王铁刚在政府的惠农政策下,利用城郊的地理优势,把自己多年积攒的20多万元整个家底用做抵押组建了全县首家“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短短三年,合作社专业饲养世界著名的良种蛋鸡“德国罗曼粉”,产蛋率高,蛋色白,现已科学地笼养有45万羽,已有20万羽在产蛋,日产蛋率达90%以上,日产值77900元,除去日饲养成本49400元,日获纯利润28500元,年获纯利润1026万元。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深感创富典型对于贫困山村脱贫致富的意义所在。8月中下旬,我顶着炎炎烈日,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对该合作社养鸡业发展现状作了调查分析,对合作社养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

  “原来我们村的蛋鸡养殖户们游兵散勇,自行其事,蛋鸡养殖业的规模优势没充分发挥出来,现在好了,有了专业合作社,所有的蛋鸡养殖产销都交给他们,我们只管养好鸡,省时省力还能赚得更多…………”蛋鸡养殖大户全好平向记者介绍。

  2009年以前,全好平一家靠跑车为生,收入不多,仅能维持一家人生活,且常年在公路上奔波,安全得不到保障。2010年,在村里养鸡合作社的带动下,村里大多村民都发了家,致了富,于是,他与人合伙建起了2个可以圈养7500只鸡的鸡棚,如今年收入达到9万,而且不用担心价格及销路等问题,难怪让他乐得心里开了花。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王家岭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

  从调查农户情况看,农户对发展养鸡有较大的热情。所到之处,养户都笑脸相迎,都说养鸡能赚钱,只要勤劳,一批养5000多只,一般能赚近万元,一年养鸡3—4批鸡,能赚3万多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少数养户赚不到钱,要么因天灾,要么因技术不够,要么因没把养鸡当回事。

  调研完毕,我在深入思考全社养鸡发展情况、发展养鸡的主要作法、养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养鸡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基础上形成了一篇5000多字的调研报告,对于新农村建设浪潮中涌现的抱团发展模式给予中肯的评析。

  在每天坚持写的挂职日记中,我曾经这样写道:好多想发展户看着新养户,如果新养户确实赚了钱,他们也会跟着养。抓好新养户的服务,保证他们开始养鸡就能赚钱,将会带动更多的养户参与养鸡,从而促进全社养鸡产业的发展,进而先富带后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目前,该村鸡蛋除了可以满足本县市场以外,还常年销往怀化、辰溪、吉首等地方。该社的创办,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减少了风险,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改变了沅陵蛋产品原来靠外地供货的局面,填补了沅陵新型现代化规模饲养蛋鸡的空白。预计到2012年底,在该社的带动下,沅陵可发展到50余万羽蛋鸡饲养规模,日产鲜蛋可达1250余箱,日纯利润72500余元,年纯利润可达2600余万元。

  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底,沅陵县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4个,其中,按注册时间划分,2007年3个,2008年8个,2009年16个,2010年17个;按行业划分,种植业23个,占总数的52.27%,养殖业20个,占总数的45.4%,农机服务类1个,占总数的0.23%;按注册资金额划分,30万元以上6个,占总数的13.6%,50万元以上8个,占总数的18.2%,100万元以上12个,占总数的27.3%。

  不难看出,种植业和养殖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农民最易接受、收效最为显著,堪称农民致富的新希望。笔者调查发现,在沅陵,农民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追寻最动人的源头活水

  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闻战线的干部职工提出要求,新闻改革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如何写好新闻,做好宣传,“三贴近”正是关键所在。刚下乡挂职时,我曾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每天与基层“零距离”,“贴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当我日益深入基层、融入基层之时,竟然发现,那朝夕相处的地方,还有许多未曾看到的风景,还有许多未曾听到的呼声。正因如此,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思想与行动相一致的嬗变与升华,必须做到“贴近还要贴心”。

  贴近,应当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永不止息的追求。贴近才有“生花笔”,才能发现“金矿”。生活中从不缺少新闻,只缺少发现的眼睛,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语言来自群众,沉得深才能看得新。和农民一起采摘橘子蔬菜、收割稻谷,体验他们的苦与乐,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春华秋实”是座谈会上听不到的。如果这些来自于一线的真挚情感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那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恐怕也就无法落到实处。

  在贴近的基础上,还必须有“贴心”。把群众当朋友,群众才会把你当知音。在与凉水井镇民众共处的60个日日夜夜里,一起聊天,一起劳作,一起调研…………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还记得在王家岭村调研养鸡专业合作社时,和一位六旬老伯交谈一个多小时的情景,他冒着酷暑在天地里挖花生,和老伴辛苦劳作一年,也就勉强糊口,他的孩子在远方打工,很少回家。他向我讲述他的生活故事,我耐心地倾听,虽然一时并不能帮他什么,但他却高兴地说“领导那么忙还听我唠叨,真心谢谢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经历,在挂职期间,我积极主动采访,我撰写了《文昌阁村挂出村务公开栏》、《沅陵“书香节”全球征书》等多篇报道在《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上刊发,还在腾讯微博上发了数十条微博,记录真实的基层社会,全方位推介沅陵,让自己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在场者和见证者。

  在我看来,此次身居长沙这样繁华都市的“新闻人”集体下乡挂职锻炼,或将成为一个楔子,给发展中的乡镇,成长中的媒体,行进中的中国,留下又一段特殊的群体记忆。两个月的挂职时光,匆匆而过。而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堂不曾结束的新闻实践课——通过“走、转、改”,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才是个开始。

  这样的成长履历,弥足珍贵。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们将终生难忘。而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沅陵人。这不是虚无的标榜,而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流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入基层,承接“地气”,我们就是在追寻最动人的源头活水。它激活我们的新闻创造力,让我们的新闻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亦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盈美好。

  当沅水的号子响起,当雄鹰从凤凰山掠过,当龙兴讲寺的钟声荡漾开来,我就会记起在沅陵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青春足迹,以及那些兄弟姐妹和乡里乡亲的欢声笑语。

  我爱沅陵。

作者:三湘都市报财经运营中心记者 刘永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