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印象北溶古镇

作者:李永涛 编辑:redcloud 2012-04-06 11:33:10
时刻新闻
—分享—

    北溶古镇位于沅陵县城沅水下游三十公里的北岸。唐武德三年(620年)北溶设水驿,有官船四艘,勇夫十八名。我的老家不在北溶古镇,但在北溶古镇后山的桐木岗自然村。这里离古镇海拔约三百米,而且山势峭拔,其中有一处叫龙船包的山头,几乎与山脚下的北溶古镇垂直。宋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名言,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认识事物的真谛。置身于北溶古镇外,站在龙船包的牛背岩上,俯视北溶古镇,眺望周边山水,虽说不能全识北溶真面貌,但粗枝大叶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

  我的村庄当时只有七八户人家,四十几口人。小时候放牛,一帮小伙伴在山野里东奔西跑,而我喜欢站在牛背岩上享受北溶古镇及周边的无限风光。后来进城求学,在外工作,每每回家探亲,都免不了去牛背岩坐坐。

  坐北往东南看,沅江蓄水前的枯水季节,磨子淇十里长滩卷起千堆雪,在阳光的反射下十分耀眼。下行船只时而船头翘起时而船尾翘起,在雪堆间滑行。这时你会心旷神怡,心境哪怕被都市的红尘喧嚣污染再严重,也会被洁净的滩水冲刷得一干二净。

  坐北往西南看,约二千米处,屹立在沅水中的两块巨大屏风岩紧密相依,像威风凛凛的勇士从水中露出半截身子,时刻守护着北溶古镇人民的安康。两块屏风岩,一块千疮百孔,是上行船只千百年来用篙竿撑船戳出来的,北溶人称它为母岩。一块完好无损,可能是避开了篙竿,北溶人称它为公岩。后来母岩不见了,说是被大水冲走了。

  据传,每当涨洪水时,过路人能听到公岩发出嗡嗡的哭叫声。我想,母岩是为了上行船只而垫背,搞得千疮百孔,精疲力尽,承受不了自重而倒下去了。公岩的哭叫声,可能是躺在水中带孔的母岩遇到漩涡水而发出的轰鸣声。每每看到这里,想到这里,说不好是什么心情,只知道大自然为人类能做出牺牲,北溶古镇的人民为国家重点建设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屏风岩的对面是鲢鱼洲。北溶古镇的鲢鱼洲虽没有省城桔子洲、县城河涨洲那么大,但值得炫耀的是与省城县城相匹配也有洲,并且有独特的景致。每当稀薄的晨雾与江面融为一体,鲢鱼洲就活像一条偌大的鲢鱼被天罗地网而网住;每当烈日当空,洲头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就闪闪发光;每当晚霞映照,洲尾的细沙就染成了桔红;每当夜幕降临,洲中的灌丛就浸透了墨色。

  坐北朝南看,沅水从大淇口突然拐弯向北流来,好像要关照一下北溶古镇,亲近一下北溶人民。到了北溶又依依不舍地拐弯向南流去。眼前沅水的这一段呈现“U"字型。对面被沅水环抱的大山像如来佛的大肚挺向北溶古镇。山脚下,沅水在枯水季节形成一个大的溶口,酷似黄河壶口河床,这个溶口称为火烧溶。北面是没有溶口的,但火烧溶的正对面有一条积雨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的溶溪相对应,或许北面就称为北溶了。

  在龙船包全方位一饱眼福,东有挺拔的高高山,西有翠绿的张山界,北有雄伟的靠背山,再往北延伸两千米,有梯田约千亩的三八村。啊!难怪古人把北溶视为风水宝地,在这里繁衍子孙后代。真是一方好山水,养育一方好人民。

  站在龙船包的牛背岩上环视一周,再鸟瞰未移民搬迁前的北溶古镇,犹如一条横卧高山脚下沅水江边的青龙。一概的木屋,一溜的青瓦,从油坊湾到花园角鳞次栉比,逐步扩展变粗,其规模可谓五里四桥。

  最繁华的花园角是龙头。如今,许多房地产楼盘取名这个花园,那个花园,甚至有叫国际花园,新世纪花园的。而古时的北溶集镇就有花园角的美名。美名不张扬,含蓄得说是古镇花园的一角。美名不虚传,这里虽没有都市花园从乡下挖来的名贵树木,没有从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奇花异草,但河岸的槐花,后山的桃花、梨花、李花、杏花••••••。花开盛节是一种醉人的自然美。不仅自然美,还有一种古老的纯朴的人文美。这里的街道青石板铺就,这里的木屋用桐油刷得光亮,这里的店铺作坊一家挨一家,有蒸酒的、熬糖的、做中药丸子的、弹棉花的、扎花灯的、打铁的、收山货的、经营各种商品的。总之,这里聚集着十里八乡的人流和物流,逢年过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就是平时也能看到身材匀称,脸蛋红润的少妇背着工艺般的细背篓,飘出了这家店铺又旋进了那家商铺;能看到壮实的后生肩扛猎枪挂兽皮,乐悠悠的像似在显示本领,又像似在寻找买主;能看到红光满面的老汉眯细着眼睛在柜台前美滋滋的品酒;能看到佝偻的老妇身背山货,手牵玩童,像似换到钱就要给爱孙买吃的。只要你到花园角走一趟,古时大湘西其他街市就算逛过了。

  大户、名人较集中的庙淇、中湾是龙腹。龙腹哺育出不少龙的传人,如青年时代漂洋过海到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的张吉光。主管晨杉经营,常德沅陵段辰邦商会会长张举仁。现代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张吉铭,等等。

  油坊湾别看它处于龙尾,别看它沿河岸称为毛棚街。顾名思义,它和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历史上大湘西盛产桐油。这里有吊锤榨油的油坊;这里有运送桐油桐籽的船只停泊;这里有上至云贵下至苏杭,穿梭于沅江商贾的船只靠岸。船主、大夫、水手上坡或进行小商品交易或过夜进行秘密交易。毛棚多半是为了做生意,用稻草或茅草临时搭建。到了夜晚十八盏荷叶灯高高挂起映照江面,素有小南京秦淮河之称,比现在的农家乐还要乐。

  站在龙船包这个山头,对北溶古镇及周边美景一揽无余。为什么叫龙船包还是有来历的。北溶古镇像一条卧龙,北溶人最爱展示龙的拼搏精神,每年五月必赛龙舟。本镇一条街就有几只龙船,加上对岸上游下游,随便组织一下,黄、红、花、白、乌十几只船就拢来了 。我们村庄的人看龙船比赛是不到集镇上去的。只要听到龙船鼓响,男的扛着烟杆、女的丢下活计、老的拄着拐棍、少的连蹦带跳,目标一致去天赐的那个山头看龙船比赛。久而久之,不知何年何月哪位长者就把这个山头命名为龙船包了。至于牛背岩,因为这里有一大岩石酷似水牛背,是我把它叫起来的,后来异口同声的叫起来了。

  站在龙船包的牛背岩上,居高临下观看北溶龙船比赛,所有情趣尽收眼底。未正式比赛前,龙船就像一条巨大的蜈蚣在江面上游来游去。有的船只划向另只船突然紧鼓大吼几声,把江水挑得老高,是在向另一只船示威;有的船只干脆闷不做声,只使暗劲,追上另一只船,突然从另一只船的船头猋过去,这叫旋锅盖子;有的船只非常友好的划向另一船只,只想赛前探水比一头,另一只船不理不睬,暂不露锋芒,把船靠向岸边以逸待劳。未正式比赛前就把比赛的激情调动起来了。正式比赛可激烈紧张了。船从对岸扒向唐门前,不仅比船的速度,还要比头桡跳远的能耐,因为头桡谁先跳上岸谁的船就赢了。这惊险的一幕,往往给看比赛的人心动过速。赢了的船只威风得像条龙。随着几声大吼大叫,头桡一丝不挂倒立船头,用竖阳桩的形式展现一船人的阳刚之气、雄伟之风。输了的船只老实得像条鼻涕虫。扒手有气无力的划着船只,鼓手懒洋洋的敲着边鼓。旗手把手压得很低,小旗子在手中随便比划,头桡把桡片抱在胸前、盘腿坐在船头一动也不动,船在江心漂泊,人在商量着什么。若遇两只船旗鼓相当、分不出多少胜负,这时观看比赛的人群六亲不认,各自只认黄、红、白、乌、花这五亲了。憋着不服输的倔劲,为了出气有时还大打出手。这时,坐在龙船包看比赛的桐木岗人可谓坐山观虎斗了。

  过来,每读伟人毛泽东诗词名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只是领会其意境。带着意境站在龙船包上,观赏未移民搬迁前的北溶古镇及周边风景,才真正领略其内涵。随着国家重点建设五强溪电站,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的关闸蓄水,千年古镇北溶这条蛟龙回到水下龙宫。磨子淇、屏风岩、鲢鱼洲、火烧溶作为陪伴也沉入深水之中。但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

作者:李永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