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播种希望 风景尽在大山中

作者:张怡华 编辑:redcloud 2015-09-18 08:09:26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张远造,在他身上,我读到了一个农民的故事,还有一段人生的路程。

  夏天,我喜欢在319国道上夜骑,骑行在路上,总要经过一个叫做马家坪的地方,路边有个路碑,白底红字显示为G1453。

  那天骑车没带水壶,到农夫家讨水喝。农夫搬凳倒水,很是热情,聊天中我们是本家,老伙计大名张远造,苗木培育专业户,还是个种粮大户,在当地小有名气。

  偶然相遇,让我对老张有了些敬意,也记住了与我年龄相仿,个头不高,额头上刻满岁月沧桑,还有些微微驼背的张远造。

  再见老张,是在初秋,在镇上工作的劲松、长青要去釆访种粮大户张远造,邀我一同前往,顺便拍些照片。

  张远造家住沅陵县官庄镇马家坪村,一位在大山里土生土气的农民,干了一辈子农活。他的房子紧靠319国道边,漆黑的板房,看上去有了些沧桑,三个儿子自立门户,住进了砖瓦楼房,老俩口依然住在老房子里,与路边的砖瓦楼房相比,仿佛不是一个时代。屋后青山绵延,国道那边是老张家的稻田,老张站在有些泛黄的稻田里显得有些矮小。沉甸甸的稻穗,仿佛正在低头欢迎为之辛勤耕耘,而被压弯了腰的主人。

  老张招呼我们上摩托车,要带我们去界亭驿黄家坪参观他的苗木和稻田基地。沿怡溪河下行,四人两台摩托车,乡村公路凹凸不平,偶尔会将摩托车颠起好高。

  经清捷河、过铁索桥,到黄家坪,在他的苗木基地里,工人们正在苗圃里锄草。苗圃里有梓树、黄柏树苗,还有珍贵的金丝楠树苗。

  同行的长青在镇上工作,毕业于林业大学,对林业有一定研究。他告诉我,金丝楠很珍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西南几个省份,从幼苗到成材要百把年。成年树木花期有4至5个月,花香醇美。木质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古代金丝楠木专门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制作。如今金丝楠树木己走进庭院,成为南方各地园林绿化的首选。长青还特别告诉我,沅陵目前只有两家金丝楠幼苗培育基地,老张是其中的一家。

  站在绿茵茵的苗圃里,老张特意叮嘱我,为他和他的金丝楠幼苗拍张照片,如今幼苗将近一米高了,还没有找到销售渠道,希望我们能帮助推介他的金丝楠幼苗,让金丝楠找到他的主人。

  60岁的老张,今年种了200多亩稻田,分别种在马家坪、界亭驿、牌楼边三个村,三地相距将近20里。这些田都是他朋友家的,如今农村年轻人向往外面世界,都在大山外面打拼生活,农村里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稻田荒芜现象常见。一辈子务农的他,很是惋惜,2014年,他为朋友代种了几十亩稻田,赏到了甜头。今年年初,他将稻田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并将在浙江打工的小儿子动员回家,协助他管理农业生产。将小儿子带在身边,希望他能扎根农村,学习种田技术,接好种田的班。

  今年6月2日,一场洪灾让他的农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通往黄家坪田间的简易公路冲断、桥梁冲垮,还有水渠也被冲毁,洪水漫过稻田,留下一层白花花卵石。洪灾过后,老张自发组织抗洪救灾,添置抽水设备,接通电源,不仅为自家稻田灌溉,也为周边农田供水抗旱,深受当地村民赞扬,有村民要给他付钱,他一一谢绝。他告诉我,“这里的人真的好,平时把我当做娘家人,我为他们做点事,也是应该的!”

  走在摇摇晃晃铁索桥上,多了些心惊。前些年山村通了公路,人们很少在铁索桥上行走,如今桥上的木板,很多已经腐朽,留下一个又一个空洞。老张曾向镇上汇报过,希望领导能关注这件事,让老百姓出行方便些。不过他也知道,今年镇上受灾严重,恐怕领导顾及不到这里来。如今老张心里很着急,稻谷马上就要收割了,收割机、汽车过不了河,会影响秋收的。

  位于笔架山下的千弓坝,一弯绿油油的田垄,正散发着勃勃生机,这里种植的百来亩中稻田,是张远造今年稻田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点,青翠禾苗,已经开始吐穗,田野飘逸着绿色芳香。来到田边,他情不自禁地脱下鞋子,走到田里仔细观察禾苗生长情况。站在稻田中央,蜻蜓在老张身边飞来飞去,白色鹭鸶在不远处时而飞起,时而降落田间,微微有些驼背的老张,这时驼背轮廓更加明显。水田、绿色、驼背,构成一幅湘西田间山水图画。

  在千弓坝的工房里,他与我们聊起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学毕业的他,参加了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分田到户后,他做过木材生意,也办过砖厂。如今两个砖厂已分别交给老大、老二两个儿子管理。做木材生意时,他看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从八十年代后期起,他做起了树苗培植的事业,杉树苗从开始的3分钱、4分钱一株,到现在的3角钱一株,二十多年来,培植树苗达二千多万株以上。

  又见老张,是在秋高气爽,稻谷飘香的时节,这次是我主动与张远造相约,想在金色的田野,为老张再拍几张照片。

  走在满是金色的田埂上,金黄稻田散发着阵阵清香,收割机在稻浪中来回穿梭。看着饱满的谷粒,老张高兴中也透着有些许忧虑。高兴的是,今年稻谷是个丰收年。计划明年扩种稻田一百亩,往后逐年增加种植面积。忧虑的是,如今农村种田“后继乏人” ,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他告诉我,不过不管怎样,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年轻人不愿意种田,出200块钱一天的工资也不愿意来。他有些无奈地说:“人总是要吃饭的,种粮是一项永远不会下岗的工作。可我又不能永远种下去,总得培养一些年轻人。”虽然三个儿子跟随左右,辅助他种田,但是农忙时节七八月的三四十度高温,年轻人受不了那个苦 。

  临别时,老张双手搓着手中的泥土,黝黑的脸上堆满丰收的喜悦,他握着我的手对我说:“稻谷还没收割的时候,已经同常德那边公司签了收购合同,销路不成问题。”前不久,又投资十万元,添置打米设备,准备开家大米加工厂,可以增加稻米附加值。

  当我踏上自行车,情不自禁地回望金色田野,我看见老张依然站在田埂上向我挥手致意。在这金色的秋天,在这金色的田野,我经历了一次金色的心灵之旅。在阅读苍茫大山的同时,也读懂了希望田野的些许内涵。这不因岁月悲喜、世事沧桑而改变的田野,是我目光中最为感恩的凝思。无论走得多远,身后金色的田野,是农民,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希望。

  正如平凡而又勤劳的驼背老张,一辈子耕耘在希望的田野,春华秋实,稻花飘香,脚踩沧桑,风景尽在大山中。

  张怡华 2015年9月3日写于湖南沅陵官庄

作者:张怡华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