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沅陵传统龙舟的那些人和事(上)

编辑:redcloud 2017-11-14 22:34:12

 

  沅陵是中国传统龙舟之乡。据史料记载,沅陵龙舟赛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是为纪念当地苗族祖先盘瓠而设。沅陵传统龙舟赛历经上下几千年,已形成一部厚厚的“沅陵龙舟经”,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湘西传统龙舟文化,也留下一个个与龙舟赛有关的故事。

  划龙船纪念盘瓠

  五月端阳赛龙船,现在一般人都认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其实,有足够的资料证明早在屈原怀石自沉汩罗江之前,湘西就有划龙船的习俗了。那么,最早的龙舟是纪念谁呢?

  在湘西,民间流传这么一个故事:五千年前,帝喾征苗,导致国力空虚,北方兴起的犬戎部落乘机入侵中原,直接威胁到帝喾政权。帝喾下旨,谁能擒杀犬戎部落首领吴将军,就将女儿辛女嫁给谁。五溪民族领袖盘瓠征讨犬戎,最后割下了吴将军的首级。盘瓠依旨娶得辛女,俩人落户安家在沅陵半溪石穴,披荆斩棘,创造文明,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

  盘瓠为蚩尤之后,帝喾为黄帝之后,二人原本水火不容,自娶辛女,帝喾与他签订了免征五溪徭役,永远与五溪少数民族和好的盟约,真正实现了华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水乳交融。因此,盘瓠便被五溪各族奉如始祖。他去世以后,其子孙延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后人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都打造一只饰有龙形图案的木舟,沿水游弋招魂。很显然,那时龙舟活动具有浓郁的巫祭色彩。当年盘瓠居住的洞穴(盘瓠洞)数千年如一日被苗民视为祖先的“根巴”而加以奉祀。这是上古时期苗族的祖先图腾崇拜。

  据说盘瓠南迁,进入沅陵、泸溪一带开疆拓土(泸溪亦存辛女、盘瓠遗迹),可能就是乘独木舟逆沅水而上的。这种细长、瘦弱的木舟,即是龙舟的原始雏形。沅陵有句俗语叫“五月五,出盘古,端阳前后听锣鼓”,便是对沅陵端午龙舟祭盘瓠的有力佐证。沅陵流传千年的苗族古歌《漫水神歌》这样唱道:“人家划船祭屈原,我划龙舟祭盘瓠”,这也是对沅陵龙舟祭祀盘瓠的有力佐证。沅陵人不喜喝“忘魂汤”,盘瓠是其创业先祖,人们便以划龙船的方式缅怀他。划龙船,已成了沅陵人“集体无意识”的象征。

  屈原与沅陵龙船

  说到龙舟,不得不提起屈原。当年,屈原获罪于楚顷襄王,遭受第二次流放。在流放途中,他不停地问天问地问宇宙,把种种问题和牢骚诉诸于笔端,这就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天问》与《离骚》。但沅陵的民风民俗,让他感受到另外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沅陵一年一度的端阳龙舟大赛,更是让他从中吸取一种奋发向上、昂扬激越的勇气和力量。这次放逐,他在沅陵及古时属沅陵管辖的今辰溪、溆浦一带生活了三年,对沅陵一带的巫傩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搜集、研究与整理,为后人留下了反映古沅湘文化现象的《九歌》。

  屈原转变人生的态度,振奋精神,与沅陵龙船关系密切相联。他从沅陵龙船的激烈竞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辉煌与力量的完善,请看他在《湘君》中的诗句:“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鲷,荪桡兮兰旌。”这是他将离开沅陵,往北方去时的心表表露。对这句诗,郭沫若翻译得十分精彩:“驾着龙舟我们往北飞,在洞庭湖中好打来回。我已插上槟榔、拴上蕙,鲜花装上桡片,兰花插旗徽。”遗憾的是,他此次北行,刚到岳阳,就传来楚国灭亡的消息,悲痛之下,于是怀沙投汩罗江以殉国。

  对沅陵一带的龙舟,屈原还有许多精彩的描写。例如他在《湘君》一诗中对龙舟的赞美和自己的祝愿:“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他认为,龙船之所以很美,就是它体型修长,又在汹涌的沅河上奋进。他真希望自己也能驾驶一艘用桂木做成的龙舟,和大家一起急流奋进。但是他更希望汹涌的沅湘之水能够少些波浪,安稳流淌,其含意是希望楚王多施惠政,以求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东君》一诗中,他更是写出了龙船竞流时的恢宏场面与气势:“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意思就是说驾在那飞驰的龙船上,就像坐在轰轰的雷声之中,船上的旗子象云一样,又多又厚,舞动开来,好似一条蜿蜓行进的巨龙。这种气势和场面,正是今天沅陵龙船赛的真实写照,沅陵今天的龙船赛,完整地保留着二千多年前的旧楚遗风,是一副古老风俗画卷的动感体现。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