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沅陵传统龙舟的那些人和事(下)

编辑:redcloud 2017-11-14 22:33:33

 

  刘禹锡沅陵观竞渡

  那么,现在为什么举世认为划龙船是纪念楚国的大夫屈原呢?这都是因为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对沅陵方言误听误传,而造成的一个“美丽错误”。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曾经做过监察御史的官。公元805年他因为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宦官和蕃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就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这是一个品级虽高但无具体事务的闲官。因为无事可做,他曾数次溯沅水而上,悠游沅陵等楚国旧地,访寻古迹,采录民风。

  有一年端午节,他游览到沅陵,歇脚于辰阳水驿(就是沅陵中南门河对岸的驿码头),观看了一场沅陵的龙舟竞渡赛,并在这里写下了一篇千古流传的《竞渡曲》。

  当时的沅陵龙船赛,和今天一样刺激,观众很多,而且岸上的人也象今天这样为船上人着急,不断地攥拳跺脚,“嗬哉、嗬哉”地为船上人使劲。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他听不懂沅陵喊“嗬哉”的意思,认为是“何在”的谐音,因而由自己的命运联想到屈原。二人都是因为忠诚遭贬谪,同样也被放逐沅湘,感情是相通的,所以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沅陵人赛船齐呼“嗬哉”是为屈原寻找亡魂,故而特意在他的《竞渡曲》前加了一段小序:“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向之,其音咸乎云‘何在’,斯招屈之意。”

  因为刘禹锡的名气和声望,此诗一出,影响千古,于是在五月端午划龙船,是为纪念屈原的说法,就大行天下,延续至今。就这样,沅陵龙舟祭盘瓠之本意逐渐与祭屈原之新意相融合,给古老的巫祭活动注入了新的爱国思想,使得沅陵龙舟竞渡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贺龙组织沅陵龙船赛

  1926年,贺龙在贵州誓师北伐,一路由铜仁来到沅陵。时值农历五月“闹端阳”的日子,为悼念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发北伐战士奋勇杀敌之情,贺龙决定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活动,并把龙舟赛延期至五月二十四日进行。当时,沅陵洲头村巨坤唐凤鳞盛夸洲头红船是“常胜龙舟”。贺龙则鼓励黄、白龙船与红船大赛三天,并选定县城西验匠湾村的黄龙船与洲头村的红船开展对手赛。

  比赛这一天,沅陵城方圆百里的人都赶来观看龙舟竞渡,城里大街小巷、河滩两岸,几乎是人山人海。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南门河南的一排大驳船,船上摆着四张大方桌,周围栏杆上飘着彩旗,船头挂着数十面锦旗,这就是贺龙坐镇龙舟竞渡的指挥船。贺龙手拿指挥旗,调配着红、白、黄二十三条龙船在沅水挥桡竞赛。

  竞赛开始,从南岸沙湾到北岸下南门河边,黄、白、红船按预定计划相继对赛。每次竞赛开始,都得经贺龙点旗,鸣炮三声,赛船由南向北,三比二胜。胜者环绕指挥船一周,授予锦旗一面。最精彩的场面算是验匠湾黄船与洲头红船的对手赛。验匠湾黄船应着激越的锣鼓点子,破浪向前,宛如一条黄龙吞云吐雾,飞驰满面;洲头红船20多对桡片在紧凑的锣鼓声中倒海翻江,似一条红色蛟龙跃出水面。正当红、黄船争相前进,胜负难分之际,贺龙四周环视,唐凤鳞生怕“常胜龙舟”名声难保,早已抽脚走人。

  六十多个春秋过去了,贺龙在沅陵举行的龙舟竞赛,人们仍然记忆犹新,传为佳话。

  张学良官船看龙船

  张学良1938年10月,被辗转押送到沅陵,幽禁在凤凰山的凤凰寺里。山脚老百姓并不知道他真实身份,都是以“张老板”来称呼他。张学良喜欢借钓鱼消遣时间,卫队专门为他打造了一艘带蓬的游船,百姓们都把这只船称为官船。

  沅陵每年五月端午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张学良对此非常感兴趣,在端午前十多天时,他就让人买来红绸、鞭炮和一些活鸭子。

  龙船开始下水,张学良就在山上坐不往了,每天早早地就领着赵四小姐,在一帮便衣军人的簇拥下,坐上官船,到江中观看。虽然还不到赏红的时候,但他却不断给龙舟赏红,还不时炸一挂鞭炮,甩几只鸭子下水,逗引那些抢红的龙船围着官船转,不时有划船的人跳入河中游着水去追鸭子。划船的汉子们从来没这么兴奋过,整条江都被热闹搅沸腾了。

  龙船正式比赛决斗那天,张学良让人捎话给决赛的龙船,说谁若决赛夺冠,每人赏大洋两块,亚军赏鸭一笼。彩头一出,引来一片欢呼。

  比赛开始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合用一个望远镜,轮着观看,又专门雇了一只小船,来回于官船和终点之间,不断报告最新比赛成绩。江上鼓声和两岸的助威呐喊声,使张学良仿佛又置身于万马奔腾,冲锋陷阵的抗日疆场。看着看着,他的眼睛湿润了。

  傍晚时,比赛结束了,张学良让给获得冠亚军的龙船奖赏了银元和鸭子。奖品是卫队让船送过去的,不让龙舟靠近官船。

  张老板和他的官船,在沅陵本来就非常神秘,通过这次活动,引来了更多的各种猜测,等了几天,张学良被关押在沅陵凤凰山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于是没过多久,张学良又被悄悄押离沅陵,去了贵州修文。从此,沅水河上,端午节里,再也见不到那艘挂红赏鸭的官船和那官船上看龙舟的人了。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