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学立世 文韵沅陵——沅陵“学治”历史文化探略(中)

编辑:redcloud 2017-11-14 22:20:59

  沅陵在周秦时代就有“二酉藏书传儒学”

  沅陵二酉山,又名万卷岩,岩石层状分布,山形如书页。关于二酉藏书的历史典故较多。一是相传黄帝在此藏书万卷。二是相传周天子穆藏书于二酉洞。西周穆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旅行家,《穆天子传》[为晋咸宁五年(279年)汲县民盗掘了一座距离周穆王700年的魏襄王的坟墓所得的竹书之一]记载他把大量的异书藏于二酉洞。三是据《太平御览四九.荆州记》记载:“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避秦人所藏”。众所周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初,秦始皇是非常重视文化,重视知识分子的。他在朝廷征召了七十人的博士官,在民间广开私学。但到了秦始皇晚年,他接受李斯的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簇;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鯨为城旦”。于是在公元前213年,下令焚毁六国史书和儒家经典,禁止民间私学。“焚书坑儒”使中国古代文化遭到空前破坏。博士官著名儒士伏胜冒着生命危险将珍爱的《尚书》等儒家经典先藏在自家墙壁的夹层里。不久,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刘邦、项羽起兵反秦,伏胜感到京城战火危险迫在眉睫,便将千卷竹简装满五牛车,辗转千里来到沅陵二酉山,藏进二酉洞。直到西汉建立后,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朝廷开始广泛搜集各种古代典籍,儒士伏胜才将所藏经典悉数献出,汉高祖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前秦书简时大喜,亲自封二酉藏书洞为“文化圣洞”,立二酉山为“天下名山”。从而才使儒家文化得以传承。只可惜,《尚书》在运输过程中丢失了数十篇,仅剩下二十九篇,这就是传世的《今文尚书》。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也就成了博古纳今的学治精神代名词。从此,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儒家文化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万里朝拜的地方,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祭更是络绎不绝。到了清光绪十六年(1890)仲春月,在湖南任督学使已三年的治学一向严谨近乎苛刻的张亨嘉来到沅陵二酉山,为二酉山题写“古藏书处”四个楷书大字,隽刻在四块大石碑上。如今二酉山方圆百里的小孩凡入学都要来此开蒙。

  沅陵在隋唐时代就有“龙兴书院传佛学”

  中国佛教是公元前2年由一个叫伊存的西域大月氏人由古印度传入中原地区的,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并在初唐时期达到传播发展的高潮。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在辰州府虎溪山麓敕建龙兴讲寺,这是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学书院。《尚书》载:“汉室龙兴,开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由此可见,李世民敕建龙兴讲寺,有其深刻的政治考量。一方面希望借佛法传播,教化感化“叛服无常”的西南群蛮,另一方面则是为开辰州学风,醇正民风,促使大唐帝业迅速崛起。这一措施也的确取得一定的效果,此后,辰州一带老百姓安居乐业三百年,唐朝也发展成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帝国。“辰安则湖安,湖安则天下安”。这充分说明自古以来,沅陵作为古辰州的郡府州路的治府所在地对西南群蛮辖治的桥头堡地位是何等极端重要。龙兴书院的修建距今1300多年,距离丽正书院(唐玄宗开元六年即718年修建,725年改名集贤书院)要早90年。至于宋朝的岳麓书院、白鹿书院、应天书院、石鼓书院,则更晚于龙兴讲寺书院好几百年了。龙兴佛学书院的修建,奠定了沅陵此后1400来年成为郡、州、府、道、路、台和湘西行署治所(包括期间的两次封王一次封侯,两次省级架构)社会繁盛治理的基础。

  来源:2016年11月13日怀化日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