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开阔的龙舟广场,依稀见到中南门的影子,老城的一点一滴,常常在人们的脑海中浮起。
沅陵县城最初在今天的窑头。窑头在作为县治之前,是楚秦时代黔中郡的郡址。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郡址迁移,设置沅陵县,县址定在窑头
隋开皇九年(589年),县城由窑头迁往沅水、酉水交汇处的东岸,即今通常所说的沅陵老城。
西汉末以后,五溪人民不断爆发对朝廷的反抗斗争。而起事以酉水流域为多。为了很好地管理五溪一带,隋文帝废沅陵郡设置辰州,并将州城建在沅陵老城,县址自然随迁与州府同城。随后经历唐、宋、元、明、清一直为州(府、路、道)县同城,而县城一直延续到五强溪电站建设就地后靠。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州城是什么样子,现在已无从考察。有记载的筑州城始于宋代。宋嘉佑二年(1057年),辰州知府窦舜卿组织修筑州城。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一场大水将州城毁于一旦。
1364年,朱元璋遣徐达攻克辰州路,改辰州路为辰州府,府治所在地仍为沅陵城,府县两城重合。1368年(明洪武元年)辰州府参军鲁彦中采集石头,大规模修筑辰州府城。因此沅陵县城实际上是辰州府城。府城修好之后,引不少文人学士咏颂。明代翰林院学士薛瑄赋七律《秋日登辰州郡城》感叹:“雄城百尺控蛮荒,山翠高低护女墙。万里梯行通六诏,五溪烟水下三湘。边氓已久渐华俗,远客频应望帝乡。地气如今同北上,早秋时节雨生凉。”
辰州府城为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依山傍水,山南水北。面水之宽1145米,靠山纵深449米,面积0.5平方公里,墙高6米。城内截五座山峰,自西向东依次为飞霞,桐木、鹤鸣、天宁、紫宸。府城共有六门,朝南面沅江有三门:中南门、上南门、下南门,西门叫飞霞门,东门叫朝阳,北门叫拱宸。有四个角楼:东南叫观澜,西南叫靖远,东北叫双莲,西北叫飞霞。东南两面又各建一个小城楼,分别叫文游楼和凝翠楼。宏治时,辰州知府张濂改观澜楼为文昌阁,于阁下开一城门叫文昌门,于是州城有了第七个门。为了安顿守城士兵,在城外西北角,建有一个约0.15平方公里的外城,外城有四个门,中心大门为朝南的“小营门”。
城内格局可概括为三街十巷四浚濠。三街分别为西南东向的城中大街及其南侧河街和北侧的许多小横街如考棚街、木匠街。十大巷从西往东分别为城隍庙巷、甲第巷、总爷巷、尤家巷、何家巷、后宫巷、府仓巷、马路巷、高家巷、关庙巷。以上三街十纵就构成了辰州城内的主要交通线路。三街是平路可以自由走车、马、轿,而十巷则是依山势上下的斜路,大多有石阶,只可走轿、马,不能走车。城内有五座山峰,于是就有四条大濠沟。大致是每两山夹一濠沟,分别为飞霞桐木之间的甲第巷濠沟,由上南门入沅江;桐木与鹤鸣之间的杏浒冲濠沟,经上南门与中南门之间入沅江;鹤鸣山与天宁山之间的总爷巷濠沟由正中南门入沅江,天宁山与紫宸山之间的高家巷濠沟,由下南门入沅江。其他各巷分别有许多暗沟与这四濠连接,这四濠具有排水、排污的双重功能,相当于今天的下水道。
由于坐北朝南的原因,官衙及其他重要建筑都建在东西向的正街后侧如城隍庙、府衙、县衙、文庙等,都沿正街排列。城中为官衙及其附属机构所在地,官僚及军事功臣,一般都在东城,西城为商人、小贩聚集区。民国有这样的民谚语:“西城的豆腐东城的酒,西城的烟馆东城的妞;北城的学生看风景,南城的船排水中游;城中官衙雄纠纠,城中大户坐轿走;夜里逛逛戏园子,美旦小生样样有。”
到了清朝时,辰州人口急剧增长,城区扩大。城西门外街道延长了三个街区:通河桥、西关、溪子口,长达近三华里。城东文昌门以下为东关街,也延长了一华里多,另外城北和沅江对岸也形成了一些新区。人们称城墙外部分为“附郭”
2016年12月11日怀化日报4版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