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读二酉说沅陵】品碣滩贡茶·传千年雅韵——沅陵碣滩茶文化考略

作者:张远文 编辑:redcloud 2017-09-18 17:01:35
沅陵,上扼川黔,下蔽湖湘,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之称,除了出产神话与传奇,还出产御饮天香的碣滩贡茶。沅陵碣滩茶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早在唐代即成贡品,历经宋元明清,至今盛名不衰,并时常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节,流传印度、日本。
碣滩茶形似雀舌,条索匀紧,锋苗显露,银毫隐芬;始沏旗枪初展,叶游杯中,三起三落,参差沉浮;随后亭亭玉立,如鱼似虾,静影沉壁;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如泡日月,如饮朝露。古之迁客骚人屈原、刘禹锡、李白、王昌龄、王阳明、秦纮、董其昌、林则徐等多有品茗,近人张学良、沈从文、林徽因、周恩来、袁隆平、沈培和、黄永玉、厉以宁等皆与碣滩茶结缘,更有2001年朱镕基总理重访湘西时啜饮的感叹:“碣滩茶,真好喝啊!”
沅陵碣滩茶一经问世,便融入到了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中,醇和清寂清,雅韵盎然。
 
■蔚为奇观:一杯茶里的宗教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自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道教定型化之后,宫观道士流行以茶待客,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以及“驱鬼捉妖”的祭品。道士们品茶,也种茶。在沅陵城区的马路巷伍家坪(即以前沅陵一中后门处),道教的全真教便在这里建有一座古道观——灵官庙。道观具体建造时间已无从考究,而据《沅陵县宗教志》载,沅陵道教历史上有全真、正一两大宗派,宋元时代,全真派在沅陵盛极一时,大小道观遍及城乡,至民国中后期,全真道在境内势微衰败,城区祠庙几乎全为正一派道士所占用。千余年来,道观法事鼎盛,茶事繁荣。
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饮茶尤为僧家所好。僧众坐禅修行,均以茶为饮。沅陵龙兴讲寺作为大唐李世民敕建的佛学讲经之地,曾专设“茶堂”,供寺僧或饮茶辨说佛理,或招施主佛友,品饮清茶。在讲寺法堂的左上角设有“茶鼓”,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饮茶,以提神集思。每遇寺院作讲经斋会时,往往以"茶汤"助缘,献茶待客,惠施茶水,称为"茶汤会"。清康熙年间,始建于城城区(现文化南路右侧)的白圆寺,旧名云栖庵,同样有所传承。直到现在,每月初一、十五日,朝香参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时有“茶汤会”举行。
伊斯兰教戒律是不能饮酒,于是信众以酥油茶、奶子茶等敬客,蔚然成风。伊斯兰教明末传入沅陵。清嘉庆八年(1803年)修建清真寺。抗战期间,随着逃难来沅陵的穆斯林人员聚增,他们集资重修清真寺,并购买坟山,沅陵伊斯兰教活动一度鼎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基督教传入沅陵,光绪三十三年,美国复初会利用“辰州教案”清政府的赔款,修建永生堂,开始正式传教,教徒最多达1410人,从牧师到教徒,爱茶品茶的人很多,并广为传播。
沅陵碣滩茶在宗教文化中起到了某种纽带与润滑剂的特殊作用。仅在城区五家坪马路巷一条宽近3米,长不足500米的古巷内,却设有天主教天主堂、基督教永生堂、伊斯兰教清真寺、道教道观及佛教自圆寺等五大宗教的教堂和寺庙,五大教派虽信仰有別、教义不同,但数百年来同处一巷,和睦相处,形成了中外罕见、独一无二、耐人寻味的“宗教一条街”文化奇观。而这,无疑与碣滩茶的茶香四溢息息相关。
 
■虎溪布道:轻啜慢饮的良知
 
  明代大儒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因曾筑室于阳明洞,故世人称阳明先生。正德元年(1506),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五年(1510),被平反,出任江西庐陵知县。在赴庐陵途中,道经沅陵,喜郡人之朴茂,与其道近,加之沅陵进士唐愈贤等久慕其学,热诚恳留,于是寓留虎溪山开班授徒,相邀饱学文士刘观时、王嘉秀等讲授龙场悟道的“致良知”学说。住在龙兴讲寺外的凭虚楼,因楼前有古松一株,又题匾曰:“松云轩”。
阳明先生常携一壶清茶,与学生或虎溪山,或河涨洲,或凤凰寺,或二酉山,师生无拘无束,啜一口碣滩茗茶,甚至是“寒夜客来茶当酒”,心由相生,于茶悟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更觉“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临别时感叹:谪居两载,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方以为喜。又匆遽别去,殊怏怏也。”并挥笔写下了一篇《与辰中诸生论收放心书》,把自己的心学精要,留在了沅陵。
王阳明在虎溪山讲学期间,与龙兴讲寺方丈惠休禅师一见如故,常与惠休一起喝茶品茗,坐禅论道。论文赋诗,彼此交流对世间物事的看法,两人谈吐有度,情感交融,对其心学的完备与深入,进一步推波助澜。后来,听说好朋友杨子器(名父)将要到沅陵来,有心相见,可赴任在即,不敢耽搁,于是就在寓居的龙兴讲寺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七律《闻杨名父将至留韵壁间》:“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惠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洲;好景同游不同赏,篇诗还为故人留。”
王阳明的这次虎溪讲学布道,对沅陵、对五溪流域,甚至可以说,对整个中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如王畿、王民、李贽等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的历史名人。后来,王学又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日本近代的明治维新即“以王学为其先导”。
 
以茶为祭:巫风傩韵的玄秘
 
沅陵,多遗有荆楚古风,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巫傩文化,实为祭祀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亦称巫教文化。《汉书·地理志》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载:“楚国的传统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炎黄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史,苗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巫。”苗黎族即盘瓠后裔,巫官文化源于盘瓠文化。巫傩文化分巫教文化、傩文化两个部分。
原始的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茶用酒,捧奉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在沅陵七甲坪等地,人们在巫舞、巫技、还傩愿用茶作祭时,一般有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茶之所以为祭,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在一定程序上治疗某种身体上的不适;二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旅行或战争中提神、缓解肉体的压力;三是在某些宗教活动或巫术仪式中,改变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导致某种迷狂状态;四是纯粹为了享乐使用,它能使人兴奋、沉醉,使人感受到特殊的幸福、欢畅、激昂或沉静、智慧与雄辩。这种“茶祭、茶俗”在沅陵的巫傩文化中时有体现。如明香节,各户按年轮流做头人。届时,即“跳香花”(野菊花) 盛开时节,村村寨寨,齐凑钱米用铁鼎罐煮茶水、做香豆腐、香糍粑。煮茶水、做香糍粑,一则为供品,二则馈赠巫师,三则族人分食。整个过程原始神秘之极,由族长或头人主持,巫师执事,请神、酬神、娱神、送神,茶酒饮足,边跳边颂祝词,祈求神年再赐吉祥,五谷丰收,全村平安幸福。
 
壶里春秋:汲泉煮水的风流
 
茶,在儒,在道,在禅;在宫廷雅室,也在草庐茅舍。茶,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几乎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全部精神与本质。茶,历经数千年,既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无数的文人雅士、达官显贵、草根庶民莫不与之结缘。
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好友李白,写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夜郎西,即指沅陵,沅陵隋朝时曾析置夜郎县,黔阳在沅陵之西)”以示同情、关怀与安慰。也许是一语成谶,安史之乱中,李白为永王李璘幕僚,李为唐肃宗所杀,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据传,王昌龄在读李白诗后,十分感叹唏嘘,借《送吴十九往沅陵》“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唯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表达归乡之愿。这个时候,沅陵碣滩茶早已成为朝廷贡茶,颇负盛名。王昌龄托人觅得上好的沅陵碣滩茶相赠李白,以示谢意。李白品尝后,顿觉愁思大解,清爽甘甜,回味良久,于是借酒而赋茶诗:“生怕芳茸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夜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其情其诗,尤如茗茶之芳润,千古留香。
  明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秦纮(1425~1505)谪降为湖广驿丞时,来到沅陵北溶,筑“安遇轩”。当地百姓仰秦纮体恤民情与廉志高洁,逢清明谷雨前后,多亲上碣滩坡地女儿坪采摘新叶,为秦纮揉制绿茶。秦纮每每品之,皆赞不绝口。“轩中客常满,杯中茶不空”。
明万历二十四年,礼部尚书董其昌溯沅水而上,深入五溪。途中患了眼疾,船到沅陵,讲寺住持为他送来一碗透着栗子清香的碣滩茶,让他一半喝下,一半擦拭双眼,不到一个时辰,眼疾痊愈。董其昌睁眼看龙兴讲寺,宝象庄严,气势恢宏,当即挥毫书写“眼前佛国”四个大字,制成匾额,至今仍高悬大雄宝殿。
后来,又有林则徐出任云南主考官,途经沅陵官庄辰龙关,时有知县张鸿箴(时庵)用上好的碣滩茶、界亭茶、官庄毛尖汲泉煮水,秉烛品茶,通宵达旦,交谈甚欢,大感“郡内有天下第一关,孰之亦有天下第一茶!”。翌日临行前,特地为张鸿箴撰写“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楹联相赐。
沅陵,是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第二故乡。1933年,先生在沅陵筑“芸庐”以安顿家人。1937年,为躲避战乱,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取道沅陵去往昆明。沈从文专门大哥沈云麓捎信,要大哥为梁思成夫妇采办一些包括碣滩茶在内的地方食品,送给他们路上饮用。同年十一月的一天,林徽因携家眷到达官庄,次日进沅陵城,拜访沈从文大哥,歇息于“芸庐”。事后,这位中国20世纪第一位杰出女建筑家、著名诗人、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的林徽因给沈从文写信,倾述沅陵山好,水好,城好,人好,茶好: “今天来到沅陵,风景愈来愈妙,有时颇疑心有‘翠翠’这种人物在!沅陵城也极好玩,我爱极了。沅陵的风景,沅陵的城市,同沅陵的人物,在我们心里是一片很完整的记忆,我愿意再回到沅陵一次,无论什么时候,最好当然是打完仗!”
 
 
 

作者:张远文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