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二酉山的两座书院

作者:覃功友 刘忠维 编辑:redcloud 2017-09-18 16:56:50
时刻新闻
—分享—
 沅陵最早出现书院是在明朝正德庚午即公元1510年。那一年,戴敏到辰州出任知府,有感于辰州城中,到处都是不合礼制规范的祠堂寺庙,妨碍正学,于是下令撤毁。并将其中的一座变卖,用所得的钱在城中购地创建了一座书院,取名崇正书院。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震动了朝廷,吏部尚书杨廷和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崇正书院记》的文章。
二酉山出现书院的时间,比崇正书院略晚一点,是沅陵第二次修筑书院。
二酉山在同时期内共出现过两座书院,一座是翠山书院,它是沅陵历史上的第二座书院,但却是第一座由私人出资创办的私立书院。另一座书院也是由私人办的,叫妙华书院。
翠山书院的创办者名叫董汉策。他是辰州卫(今白田一带)人,出生在书香门弟,自称是汉代醇儒董仲舒的后人。他的名字,也暗合着这个寓意。
公元1513年,董汉策顺沅水而下,跨洞庭,过长江,北上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谁知运气不佳,榜上无名。痛苦了半年后,他决心效法先祖董仲舒,开馆授徒,把自己的远大抱负寄托在新一辈辰州人身上,让他们接着自己去完成光耀辰州的理想。于是变卖家产,筹资若干,在二酉山下的蒋村买了一块空地,创办了沅陵历史上第一座私立书院——翠山书院。
书院以翠山为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书院后方有一条曲折通幽的峡谷,叫翠山谷,二是因为董汉策希望他的书院能培养出一批能如翠山高耸的人才。
董汉策办翠山书院,在教书育人上,处处以董仲舒为典范。董仲舒学有源委,曾经说过“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汉策因此在书院堂上高挂“正谊”匾额,时时提醒自己,鞭策学生。
董汉策教授学生,不分亲疏贫富,一视同仁,对资质好,家里又困难的学生,他还免费提供食宿。后来二酉山下出现的两位名垂史册的国家才俊胡鳌和向淇,都是在董汉策的翠山书院发的蒙。
自从翠山书院创办以后,二酉山下人才辈出。出名的就有胡鳌和向琪,二酉乡人,分别是明嘉靖壬辰(1532年)和明嘉靖癸丑(1553年)进士。尤为难得的是,从翠山书院出来的学生,都能秉持董汉策的教诲,重视人才培养。例如向淇,不论身居何处,也不论职务高低,公务之余,唯一爱好就是聚人子弟学于书院。在邯郸,政暇则集诸生讲明正学。任京官时,与四方同志聚讲于“甘泉书院”。在广西,用先贤祠作为书院培养学生,在云南创靖阳书院,所至以学倡导,士林宗之,称望山先生。他清廉为官、热爱教育的事迹,多种典籍文献都有记载。他给自己取的别号望山,顾名思义,也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可忘记家乡的二酉山,不可忘记二酉山下培养自己成才的翠山书院。
二酉山的第二座书院是妙华书院。它也是一座私立书院,创办者是王世隆。妙华书院的出现,要比翠山书院晚几十年。
王世隆也是辰州卫人,他是明嘉靖丙戌年,即公元1526年的进士。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文辞在当时很有名,而且思路敏捷,立意深刻,每逢作文,常立马可待。中进士后,在刑部做主事官,没有几年,又被提升为贵州副使,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的官儿。他在任期间,为人公道正派,为官清正廉洁,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同事的官员,对他都尊重爱戴。
王世隆年高退休后,不慕京都繁华,携老小家眷回到沅陵。他是个忙惯的人,偷不来闲,为了发挥余热,替乡梓做点造福后人的事,于是说服亲人劝阻,拿出部分家产,在二酉山上的神堂溪垭口,买了一块空旷当阳的平地,建了一座妙华书院。
 王世隆给书院取名妙华,一是因为二酉山和二酉洞,当时也叫妙华山和妙华洞;二是办学的地方刚好有一眼泉水,名字就叫妙华泉;三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能写出妙华文章,成为英才俊杰。
    王世隆自打办起妙华书院,就很少下山回家,经常与学生们一起吃饭、一起住宿,每日亲自为蒙童讲课七八个小时,课余则带领学生在山上开荒种地,感悟农人辛劳。他的事迹传到京城,朝廷官员们没有不表示钦佩的。兵部尚书、著名学者湛若水,还专门为妙华书院写了编短文,差人送到二酉山上。王世隆对这篇铭文十分欣赏,将它进行了十分精美的装裱,悬挂在书院的正堂,成为妙华书院的堂铭。
 

作者:覃功友 刘忠维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