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色故事】深情的军刀

来源:县史志研究室 编辑:李琳 2021-04-14 11:32:04
时刻新闻
—分享—

沅陵县清浪乡八方村村民陈飞一家五代人珍藏着一把军刀。这是一把清末新军配刀,它长90.5厘米、宽12.8厘米、重1.42公斤,青铜加钢材质,刀柄的龙头雕饰活灵活现。虽然军刀已布满锈迹,但硕长的刀身依然透着几丝逼人的寒光。2015年9月,县有关部门的同志在对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线开展调查时,在村民陈飞家见到了这把军刀,从而也解秘了军刀背后的传奇故事。原来,这把军刀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共和国元帅贺龙当年留下来的,是他1925年出任建国川军第一师师长时佩戴过的指挥刀。

故事还得从85年前说起。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县的刘家坪和瑞塔铺举行誓师大会,在贺龙的率领下开始长征。当晚,红二、六军团1.7万余人突破澧水后,经过急行军,于11月21日至24日抵达洞庭溪、小宴溪后,分兵两处强渡沅水。两支部队在桥梓坪会合(今清浪乡八方村)休整,部队休整期间,红二、六军团指挥部设在岗柱岩村民陈定祥家里。短短几天的休整时间里,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帮助当地群众建立红色政权,红军战士纪律严明,爱护百姓,让村民们相信这是一支替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很快就建立了形同鱼水的军民关系。

在红军队伍中,有一名特殊的长征“战士”,她就是出生尚未满月的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由于突围转战,条件艰苦,贺龙夫人蹇先任在生下贺捷生之后,营养一直跟不上,奶水严重不足,襁褓中的贺捷生时常饿得哇哇大哭。看到这情景,陈定祥夫妇很是心痛,想方设法找来一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炖了一锅鸡汤给贺龙夫人蹇先任补身子。红军走时,贺老总拿出几枚大洋对陈定祥说:“老陈,不能白吃你的鸡啊”,陈定祥坚决不收,他说:“红军打仗很苦,钱你们自己留着,在关键时刻用吧。”贺龙想了想,便把自己曾经佩戴过的指挥刀送给了陈定祥,并且告诉他:“你把它收好,红军一定会回来的!”红军走了,陈定祥把军刀用红布裹好,在床下挖了个深坑,把这把珍贵的军刀和关于它的秘密埋藏了起来。但他始终记得贺老总对他说的那句话:“红军,一定会回来的!”

陈定祥没能等到红军回来的那一天。临终前,他把儿孙叫到床前,再三叮嘱,要把军刀保管好,要当作传家宝一样传下去,一定要等到红军回来。解放后,贺龙当上了共和国的元帅,这把军刀才得以重见天日。每当家中老人将离人世,都会郑重地把它转交下一辈,那些关于贺龙和红军的故事也得以世代相传。

2017年,军刀的第五代传人陈飞同意把这把凝聚着红色传说的军刀捐献给国家。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希望有机会见到贺龙元帅的后人,当面陈述关于这把军刀的故事,也了却先辈的遗愿。

时年5月,沅陵人民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她就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将军。光阴荏苒,当年那个嗷嗷待哺的女婴已成为了共和国的女将军。在赠送仪式上,县委、县政府代表沅陵人民将这把见证军民鱼水深情的军刀回赠给贺捷生将军时,贺捷生将军睹物思人,热泪盈眶。

她紧紧抱着陈定祥的第五代后人陈飞,哽咽着说:“孩子,我衷心感谢你们一家,衷心感谢沅陵人民!”贺捷生将军还饱含深情为陈飞书写一副对联“鱼水深情终生不忘,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当年,红军离开八方村的时候,贺龙曾语气坚定地对陈定祥说:“红军一定会回来的!”其实,红军从未远去。即使在那些黑暗的年月,红军也依然留在沅陵人民的心里,如同暗夜里的希望之火。如今,走在八方村内,你还会看到许多红军留下的标语,虽然经历84年风雨,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历史就在眼前。

今天,流淌着红色血液的沅陵人,正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动力,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鱼水深情终生不忘,红色基因世代传承”。回顾艰苦卓绝的岁月,唤醒沉睡的记忆,我们需要记住的不只是关于一把军刀的故事,还有我们的初心、我们的使命和我们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来源:县史志研究室

编辑:李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
are")){ shareTo("WB","【红色故事】深情的军刀") }else if($(e.target).hasClass("qq_share")){ shareTo("QQ","【红色故事】深情的军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