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军民鱼水情”,这是一句特别形象的话。这是发生在沅陵的一个关于人民子弟兵严格遵守纪律、人民拥戴红军的真实故事。
1935年春天,沅陵县麻溪铺镇温家坪村的贫苦农民宋宏友家,在田里种上了甘蔗。入冬时节,甘蔗长得又高又粗,远远看去一片葱绿。
这年11月26日,16岁的宋宏友吃过早饭,背着侄儿在屋边玩。看见一支身穿灰色军装、头戴红星帽的军队,从谢村方向朝温家坪开来。
山里人一见来了军队,就像羊看到了狼,四散逃走,有的躲进密林,有的躲进岩洞。宋宏友也背起侄儿就跑,刚跑到山边的水井旁,看见军队已经进村。宋宏友只好就近躲在平时放肥料的一栋破烂土墙屋里,大气都不敢出。
望着这么多的军队过路,宋宏友心想:这下坏了!我家田里的甘蔗还不知会糟蹋成什么样子啊!
两叔侄躲了半天,看见军队过了一队又一队,还有不少骡马。宋宏友发现这支军队纪律很严,路过村庄时,都不进老百姓的房子,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他躲在破屋里,只听到外面军队走路的脚步声、说话声和唱歌声。
这时,有的贫苦农民看到这个军队不打扰老百姓,胆大的慢慢从山上走回家。宋宏友也麻起胆子,背着侄儿走出土墙屋回到村里。
那些当兵的都亲切的跟他打招呼,一个当官模样的人热情地走过来向宋宏友解释,说他们是贺龙的红二军团队伍,红军是老百姓的子弟兵,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是和穷苦百姓心连心的。“今天我们北上抗日,是路过这里,请乡亲们不要害怕。” 并请宋宏友将躲进深山的老百姓喊回家。
宋宏友见这些当兵的很谦和,又得知他们是久闻其名的贺龙红军队伍,便爬上山头向四周喊话,说是贺龙的红军队伍路过这里,大家安心地回家吧!窗体顶端
过了一阵,躲藏的老百姓陆续回家了。他们看见红军说话和气,不拿老百姓任何东西,便和红军亲近起来。有几个红军战士恰巧碰到宋宏友的父亲宋老爹走进村,便问宋老爹:“老人家!同志们行军口渴了,想解解渴。我们刚才路过大路口时,看见那边田里甘蔗已经熟了。不知那块甘蔗田是哪个屋里的?也不知甘蔗卖不卖?能帮忙问问吧?”
宋老爹想起以往国民党军队当兵的胡作非为,不敢回答甘蔗田是他家的。再说红军战士要买甘蔗解渴,他家也不便收钱,于是有点支支吾吾。这几个红军战士见此情景,二话没说,就跟上队伍赶路走了。
宋宏友见状,赶紧把父亲拉到一边说:“爹!红军是好人,卖给他们吧!你看他们走得满头大汗,让他们解解渴吧!”
宋老爹见红军如此纪律严明,意识到红军真正是穷人的队伍,很不好意思的连忙追上去,拉住一个红军战士的手说:“红军兄弟,那块田里的甘蔗是我屋种的,你们要甘蔗吃,自己砍就是的。”
红军战士说:“不!不!不!老人家!我们只是口渴想买你的甘蔗,钱还是应该给的。”
宋老爹说:“还要买什么!?红军兄弟辛苦了,吃几根甘蔗要什么紧。”
红军战士解释:“我们工农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买卖要公平,还是请你去收钱吧!”
宋老爹坚持不肯去甘蔗田收红军的钱。那几个要买甘蔗的红军战士只得去甘蔗田里一人砍了一根甘蔗,并在甘蔗兜子旁边放了铜钱。后面的红军战士也跟着砍一根甘蔗,放一些铜钱。有的摆一百文铜钱,有的放二百文铜钱,多少不一样。
当红军队伍走完后,宋宏友父子俩走到甘蔗田里,见这丘田的甘蔗被砍去三分之一。再一看,哈!甘蔗田里摆满了铜钱。宋宏友父子俩把铜钱捡起一数,共有40多吊铜壳子,比赶集卖甘蔗的钱多出了一倍多。宋宏友父子用这40多吊钱买回8担稻谷。那时,每担谷一元钱,一元折合铜线6吊。宋宏友的父亲高兴地逢人便讲:“红军是好人啊!我种了一辈子甘蔗,从来没有像今年卖得这么多的钱。”
“军爱民秋毫无犯为人民,民拥军箪食壶浆一家亲”,战争年代水乳交融的军民之情是红色基因的宝贵组成部分。和平年代,军民团结、军民融合的鱼水情谊历久弥新、焕发活力。人们常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人民军队将炮火硝烟的洗礼、枪弹白刃的冲锋,化作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的实际行动。保家卫国的边防前线、偏僻的深山老林、抗洪抢险的危急关头、暴力恐怖的惊险时刻……只要有危险的地方,总会有人民军队的身影。军队对人民如此厚爱,人民对军队当报以永远的拥护。
来源:县史志研究室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