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救命的芦苇(散文)

来源:岩屋潭水电站 作者:潘逢燕 编辑:李琳 2023-11-01 10:38:36
时刻新闻
—分享—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书本和纸笔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东西。也许是从我七岁那年报名读书,开学第一天在教室里和同学们齐声念a、o、e的时候起;也许是从我小学二年级暑假从收废品老大爷那儿花一角钱买来的一本《小溪流》开始。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童走进这个书本和纸笔的世界后,就深深地被它吸引,像一株幼苗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更像一位溺水者需要抓住一根救命的芦苇一样。

当我写下第一篇日记时,幼小的心灵里被一种全新的感觉所弥漫。我知道了原来我的快乐可以像一粒种子那样,播撒在一片由文字组成的方块状田地里,浸润、生长以至植根于文字土壤,可以让我一次次毫不费力地重拾太多美好时光,并从心底感恩生活对于我的眷顾与宠爱。我也明白了由委曲、挫折、愤懑、失望所形成的伤痛之情,可以毫无顾忌地任由笔端倾泻,而在倾泻的过程中,心里淤积的引发疼痛的泥沙石子也会随滔滔伤怀之水冲走飘远,直至全然不见。纸和笔原来是这么奇妙的东西,能够让我幼小的心灵得到安慰与寄托。于是,每次在我遭遇困窘,无计可施时,我会写下我的悲悯情怀。往往在愁绪倾吐完毕,心里的亚历山大之结便会豁然解开。于是,写作竟成了自己挖掘、调配而成的一剂精神良药。

在写作的同时,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思想的贫乏和语言的单调。于是,我想尽办法弄到想要看的书籍,并且如徐特立老师所言:“不动笔墨不看书。”摘抄,做笔记让我记下了数不胜数经典的语句。小时候我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靠种田种菜为生,根本没有钱让我买课外书。我那时所有的课外书都是靠捡废品卖钱,再从收废品老人那儿买些旧书,还得背着父母偷偷地看。因为父母不准我看课外书。记得有一回父亲将我的两本小人书撕烂了,一本是《黄道婆》,一本是《嫦娥奔月》,我哭了好久。因为这些书是我的精神粮食,是照进我幼小心灵的一缕缕阳光。如果没有它们陪伴,我的生活将会索然寡味。这些书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怎样地精彩纷呈,绚丽多彩;让我领悟到了生命历程里让人思索的哲理。

在看课外书的同时,我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我高二那年的寒假,因为县里新城移民我家分到了一名工作指标,父亲决定让我辍学去上班,还说女孩子能有份工作就不错了。我就这样离开了我热爱的校园。我是那么热爱读书,而且我的学习从未让他们担心,为什么他们要将我的大学梦粉碎?为什么我不能自己选择人生?那时我心灰意冷,感觉人生之路似乎已走到了尽头。特别是我从路边看到一个个背着书包去学校的青少年时,内心悲怆得难以呼吸。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几近摧毁我的精神和意志。

那时我感觉到自己快要支撑不下去了,有几次甚至有了跳桥的冲动。但我的内心又有一根无形的绳将我从接近崩溃的悬崖边拉回。冥冥之中,这根绳就像那扎根水边的芦苇,用它那纤瘦却柔韧的身躯支撑住快要沉溺于苦海的我。我伸手紧紧地抓住了芦苇。我振作起来,去书店、图书馆,不停地看书。看看有没有和我相同命运的人,他们又是怎么渡过难关的?我果真看到了有那么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读大学。但他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继续自学,参加自考,最终获得成功。这说明读大学并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于是,我工作之余也读了函授大学,并且得到了大专文凭。我写的文章也陆续发表在一些报刊杂志上。

我庆幸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从书本中发现迷人的宝藏,从课堂上领悟求知的乐趣,从文字里捕获思想的精灵,从纸笔间倾泻悲欢离合的情怀!我更庆幸自己能够在生活的沼泽地里,用始终如一的坚守和执着,用坚持不懈的耐心和力量,紧紧地抓住阅读与写作这根救命的芦苇。

来源:岩屋潭水电站

作者:潘逢燕

编辑:李琳

本文链接:https://www.ylxw.net/content/646755/83/132202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