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你可追忆王氏家族的昔日荣光;这里,你可领略清代晚期古建筑的精美;这里,你可寻觅长征时期红二、六军团的建功足迹;这里,也是你放空灵魂,洗涤心灵的佳地。这里就是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坐落于沅陵县沅陵镇西北方的白岩界村,离县城17公里左右。不仅是一座具有两百年历史的古宅大院,也是红二、六军团进袭沅陵的指挥部旧址;还是根据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湘女萧萧》的拍摄地;2023年又揭牌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沅陵苏区史实陈列馆”;如今为沅陵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大院,不就是大家集体生活的一个院子吗?一栋栋房屋彼此林立,有楼阁,有庭院,还有很大的坪场。王家,姓王的家族一起组成的大家庭;王姓人家为主,没有其他姓氏,也有可能少量杂姓居住。王家大院,很有特点的山里王姓居住的一处大宅子。
走进大院,也确实这样。
选址讲究风水,因为一个好的选址,可以为居住者带来好运和财富。王家大院在选择房屋时,首先考虑的是地势。你看,王家大院背靠白岩界,护院屏障天成。朝向中华书山的酉水、酉溪两河流,汇财又聚福。周边的环境更是不俗,大湾梯田弯似月,毛岭万亩茶园相伴,还有“贡米”出白岩。此等屋场风水没得说,居者发家致富、子孙贤达、后福无穷。
房屋坐北朝南,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王字型。
屋大,有大小房屋58间,皆因山势而建,山中有房,房隐山林。配以高墙作围,如大门紧闭,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典型的大户人家手笔。主房更大,三间大四合院,三间大排屋,三间大楼房。最让人注意的是:屋与屋用砖墙隔开。此举,不仅起到了单家独户相隔、互不干扰又紧密相连的效果,还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
人多,家大业大人就多。高峰期,王姓本家达400多人,不愧称“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处处细微见工匠精神,处处透着湘西传统木屋的精美。
大院居深山老林中,树木是不缺的,王姓人就地取材,就地设计。主屋,四扇十二柱落地,三空,两屋一堂屋。偏所、阁楼搭配无缝对接,整屋榫卯结构,虽历经百年,未见松动,仍挺立于世。石头也是不缺的,大院内,不见黄泥,琢圆柱石铺地基;为了减少泥泞,琢条石铺坪、走廊,可见,主人也是煞费苦心了。整屋,气派,古香古色。滋滋赞叹之余不得不佩服大户人家的智慧与力量。
吊角楼、配房也是就地势而建,一楼又一楼,添辉主房。一层堆放杂物,二楼生活、休闲,空间充分合理利用,也是发挥到了极致。
木雕精湛,到处可见。堂屋的窗为镂空木雕,有简单的横竖棱子,有雕花的,芙蓉、桂花、万年青,表示万年富贵;有铜钱窗,有菱花窗,有瓶子窗,也有浮雕“四季花卉”等。木雕、门,窗等以桐油漆之,防蛀,保留木纹自然色泽。
石雕工艺精细,题材广泛。如西门的兰花、鹿鸣鹤舞图、太极鱼图,住宅与传统文化交织着美好愿望、祝福;内庭石门上的黄金树、藤蔓表示富贵不断头;东大门上雕有松树和蹬于太湖石山上的左鹤右鹿,寓示松鹤延年、路路通顺。壁框上为“龟背翰锦”,为反复重叠组成的连续几何图形,宣誓着传统的装饰纹样的主权。主门中的一对石狮,憨态可掬迎宾,给人以健康、活跃、富有生命力。
石雕大门的匾额“三槐继美”“绪衍化庭”“紫气东来”更是霸气,王氏家族经营的大院也就是秉承这样的希望与治家之道,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至王德万,达到了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
走访中,听到最多的还是关于主人王德万的故事。比如:有一次发生饥荒,有人劝他高价卖粮食,王德万却说;“我难道是图利之人吗?”于是,又有人劝他把粮食布施出去,可王德万又说:“我难道是图名之辈吗?”也没有布施。没想到的是王德万将所有粮食取出,雇人修路桥垦田开荒土地,百姓们争先应聘,这既可以赚取粮食,养活一家,又修了道路,留下田地。一举多得,利在千秋。大善人“王百万”也就这样叫开了。
当地人还介绍:很早时期,王德万就帮助过红军,或出钱粮,或参与军队事务。后来,如不是个人身体原因,也早早走出了王家大院。不得已,王德万回到王家大院,决心经营自己的地盘,暗中继续为大家提供后援支持。
大院坪场也是很大,主人很是讲究宽阔、大气。四大块,每块足有一个篮球场宽,全用修的大块石头铺成的大坪场。晒粮食、晒金银很是方便,开屋场会也很不错,从屋里搬个凳子,一座就是一大片,人员集中,主人就可训话了,方便得很。
房屋内院也是石头修砌,或有云纹,或有良兽,又或圆,又或方,有重几十斤,有重上百斤,非大户不可为。人们常常把这样有钱人家修的房子叫“银子屋”。
一座大院,在钢筋水泥的围城里,没有走向没落,在新时代里,反而熠熠生辉。何也?不仅因为它有气派的房屋建筑群,也不仅是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精湛的建筑技艺,主要得益于与红军的一段患难的友谊。
据公示牌资料简介:
1934年11月25日,红二、六军团接中革军委电令:“我西方军(中央红军)已过潇水,正向全州上游急行军,你们应该利用最近几次胜利及湘西敌情的空虚,坚决深入到湖南中部和西部行动,并积极策应我西方军,首先你们应前出击到湘敌交通经济命脉之沅水地区,主力应力求占领沅陵……。根据战前部署,12月5日,贺龙、关向应、萧克率红二军团及红六军团五十一团从大庸天门山出发,经四斗坪、筒车坪,夜占军大坪,沿深溪出枫香坪,经刘家溪上常安山,于7至10日攻打沅陵县城,指挥部设王家大院内。这次战斗达到牵制国民党军队,打乱围剿中央红军部署,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决策作出重大贡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想,一个团几千人的吃喝等,后勤保障如果跟不上,还谈何打仗?正因为是红军,军爱民,民拥军。王姓人家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出人的出人,加入红军队伍;出钱的出钱,捐钱捐物,保障后勤;出力的出力,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人。
来到大院内的陈列厅,首先引入眼帘的是贺龙、关向应等五位革命前辈的雕塑像,他们站立一排,或拿望远镜,或拿军用地图,或双手交叉抱拳……他们目光坚毅、深情,胸藏百万兵、决胜千里外展现得淋漓尽致。背景是一幅巨大的人物群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当年的战斗场景。
展厅还有很多间,或实物陈列,或图片展示,还有音影投影,全方位展示了红色沅陵的过去、现在、将来。
我边走边默念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字句:“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程。”我又仿佛看见无数不屈的灵魂正以热血为灯油,以信念为灯芯,在漆黑的长夜里,执着地燃烧起一片片不灭的光明。课本里“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用胸膛堵敌人枪口的黄继光”“纪律重于生命的邱少云”……一幕又一幕地在我大脑里闪现。
宅院深深,先烈犹在。红色烈烈,江山多娇。沿着曲折的石板小径,轻轻触摸跳动的百年历史脉搏,感受浸润着凡世人间的感悟……
驻足红军井,瓢饮一口,满是清凉。重走红军路,红色印记,涌上心头……
一审:李 琳
二审:李国光
三审:刘纯意
来源:沅陵县渭溪九校
作者:谢晓波
编辑:李琳
本文为沅陵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