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指中华书山,沅陵二酉山。因“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名闻天下,再因黄永玉大师题“中华书山”声振寰宇。恋,乙巳“五一”,一众同游,赏美景,尝美食,吟美赋……折返,余音不绝。日,午寐,偶拾一梦。作此篇,兼博君乐!-题记
对面“中华书山”四个大字赫赫在目,崖壁上的藏书洞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可怎么渡过酉水河成了眼前的“挡虎路”。正思索间,见河面上一蒙面女子,手撑一竿,脚踏一木,溯江而来,这莫不是江湖中早早失传的绝技“一苇渡江”。不敢相信!莫不是看走了眼?我定了定神,可事实就在眼前。我们说明了来意,看能否帮我们一程。
一个小时后,酉水河上,一苇如箭,只不过女子的身上多了些我们的装备—探险的工具(指南针、手电、攀岩绳等)。我们则徒手横游。
刚开始下水还好,阳光柔和,风平浪静,任君遨游。正酣,几个人还拉起了歌,
渐渐地,游到中途,很是吃力,没有了歌声,只专注于游,稍有不慎,潜在的危险可能随时发生。河面看似波澜不惊,可水下暗流涌动,水流很快,波浪也随着节奏荡漾,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要不是我们提前有准备,还真不好说。我们不断调整游姿,仰泳、蝶泳、扎猛子……顺着水流,有惊无险地游到了对岸。
神秘女子早早地岸边等着我们,见我们筋疲力尽,便提醒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年轻人,加油吧!”便拂手踏浪而去。
不久,我们进入了书山大门。好一座大门呀!秦鼎型门,古铜色,气派,宏大。正欣赏间,一书童,挡住了我们,喝道:“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在下书山童,你们快快留下钱财,否则就别想进入此书山。”
见多见尽,没见过这种方式打劫的。
“分文没有,有贱命一条。”我回道。
“没有钱财留下也可以,但凡从此过的人,能背诵《中华书山赋》者,也可以通过。”书山童继续。
“这有何难!”我脱口而出,“大湖之南,日月苍穹,山岳横空,巍巍乎武陵,荦荦兮雪峰,扼川黔而蔽湖湘,临原隰始旷滋荣……有山壁立千仞,峨然而云举者,乃中华书山—二酉山也……”
“看来,几人也是饱读诗书之士,恭请爬山”书山童客气道。
他那知道,《中华书山赋》是我们远文老师大作,我在“乐朴乐读”读书会上,曾讨教过创作感悟、行文技巧,并试背过。
书山童当场奖励我们一人一枚“中华书山印”。
至书山路,无数级台阶似天梯般直挂眼帘,也见“竹简”栏杆护着行人步步登上山尖。左看《左传》摘录:“多行不义必自毙”“吃一堑,长一智”……右阅《尚书》名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满招损,谦受益”……又赏《春秋》名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还记《楚辞》经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习款款“篆书”,登漫漫“书山”。
走书山道,深幽通径。见一洞,状如华盖,其下可容十来人,可一眼见其尊。忽然,空中隐隐有声:“此乃二十六大酉山洞之华妙天洞。我大为长,还不拜拜?”细听,又无。
太上曰:其次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看来,我们误入尹真人的福地了。我们当即坐而问道。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我们问。
真人回应:“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可以简单概括为‘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道教的溯源呢?”我们又问。
真人应:“道教起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为道教创始人。尊黄帝为始祖、尊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道教经典。历经朝代发展,日臻完善,造福天下苍生。”
“除了《道德经》,道教还有两部奇书《黄帝内经》和《易经》
有时间可翻阅翻阅,定会让大家有所受益。”真人再次补充。
我们默首。
为了鼓励我们的大胆,真人还送了我们六字真言:嘘、呵、呼、呬、吹、嘻,以期与天地共生。
好事总是发生在下个转弯。
又行,见一洞。站立洞口,顿觉一股寒风袭来,让人身子一紧。奇!洞口可容两人进,伸头察看,黑乎乎,大叫一声,回音汤汤,恐惧感油然而生。于是,我们打开背包,把个人捂个严实,亮起了手电,进洞探寻。数道电光,鳞潜蛇行。噗……噗……一黑影划过,唧……唧……又一条黑影。我们有点退缩,嚓……嚓……一黑团直扑我们手电,指尖略感肉坨坨,啊……!甩手一扔,那黑坨“噗呲”一下飞走了,手电立即一照,原来是蝙蝠大侠呀!再看洞壁,黑压压一排,好嘿人唠!继续前行,啊……尖叫声起。只见同伴,脚旁,一怪蛇爬过。洞内怪石嶙峋,越往深处,越潮湿,嘀嗒嘀嗒……伴随着水滴,寂静中透着一点生机,音很重。几经周折,前方拐角一直道,稍微有点退步处,岩壁层层,电光反射点点斑驳,见:卷卷书简此起彼伏,叠于眼前。束光照射,石马一匹,驮着车,装着书简,成驰骋状。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古藏书处?不错,正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宝贝呀!大家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查看开来。
自秦以前,所收藏的古籍一一在册,我们悉数过目: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智者之书的《周易》一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上古之书,亦称“书经”的《尚书》五十八篇:记录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大事的《春秋》;被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的《左传》;号称奇书,影响深远,系古代地理类史书的《山海经》十八卷;《国语》二十一卷……诸部典籍,尽数归藏。“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名副其实呀!
我们无意独窃,封存,继续前行。不久,前方有光折射,靠近,见一出口,喜,匍匐数步,已日上三竿。正如徐志摩的诗句:“我悄悄地来,正如我悄悄地走,挥一挥手,作别西边的云彩”。期待有缘之人,发觉,以举万世不朽之功。
一老者边走,边提示:
你们刚过的凹地为“翠山谷”,相传:太平天国革命,翼王石达开西进四川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经古丈通过酉水或湘川驿道入川,一是经矮寨至永绥(今花垣 )入川。开始拟选择经古丈通过酉水或湘川驿道入川,于是派先遣队进行前期探路,结果遭清军在二酉地埋伏,围攻了太平军,翼王先队全部阵亡。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后翼王又得知古丈坪营厅已在龙鼻嘴布下兵勇防守,只好放弃,改走另一条线。最后,兵败大渡河,留下千古遗憾!
诚实的身体出卖了我!怪不得出洞后路过一段平坦路时,阴气森森,现在听到此故事,更加让人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顷刻,我们来到了老者家中,也就是书山莲花座上的“云上人家”。
有屋,一小柴门半开,喷香扑鼻,野花迎宾;石砌屋墙,苔藓覆盖青瓦,像打翻的水墨;“古洞云中神仙府,世外山上道人家”金字红底对联,雅韵一体;长椅,几凳,一石桌,右手有佩一偏所,也是恰到好处。进内,整洁有佳,锅碗瓢盆,能挂则挂,能收则收……乱而有位!屋外,小桥弯弯,流水潺潺,竹林叠翠,清风拂过,流云飘荡,阳光漏映,流光溢彩。有人,一老一小;老者,寿,八十有余,鹤发童颜;小者,燕子般的活力,明眸亮齿,丽之如邻,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落落大方,出入如酉水芙蓉。一屋两人,相得益彰。此时,天空为幕,群山当伴,不是仙阙,也胜似龙宫。
作为“座上宾”,我们得到了不一样的礼遇。所谓的“礼遇”,当然是指好菜好酒款待我们了。
神仙汤:三月间的地头,野葱,酉水洗净,凉挂,九九八十一道晨雾,阴干。敲头切叶,细碎,桐叶当盖,封于陶罐。酸,取出,加些干细辣,炒。出锅,剩点酸葱,一瓢二酉水,煮沸,汤成。喝之,回甘!酸香直掀天灵盖!
凉拌笋:“山中珍”一把,煮熟。凉水浸泡,撕丝,盛于盘中。炒一手干辣椒,放于擂钵,用木杵擂细,并加热油,淋于笋上。尝尝,有辣又凉,贼滑溜。
蒸腊肉:黑猪一年龄,腊月宰杀,柴火烘烤,色呈金黄,藏与稻壳中。有正客来,取,洗净,或炒,或煮。现,与饭一起蒸熟,饭香,肉不腻;有味,口角流油,喷喷香。
当季菜一份,标准餐。
另加一壶自酿酒,取名:“夫子酒”。此酒遵循古法酿造,自家粮,草曲发酵,土灶、铁锅、木蒸,九九重阳日,取之。
老者执壶,香飘四溢。酌碗,酒色澄澈如琥珀;晃之,酒液挂壁如丝;饮之,似王母打翻的琼浆玉液。
为了营造气氛,推行酒令,吟诗作对。
第一轮,先填古诗,一人说上句,另一人接下句,反之,也然。“飞来山上千寻塔”下一句,我率先出题;老者紧跟:“流响出疏桐”上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下一句,朋友接话。数圈问答后,大家旗鼓相当,一起举杯。
第二轮,飞花令,“书”字,一人曰:“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人抢答:“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我答。最终,我们一人以失败而告终,罚一杯。
第三轮,飞花令,“山”字,一人诵:“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又一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脱口而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老者语。继续四轮后,老者败,独饮。
最后,老者来个压轴题:“空山映雨落花红乱舞风”十六字赋诗一首。
席间无语,客者全饮。
正兴起!老者孙女,在旁。拿出小点心,让我们消遣。再拿出茶具,斟茶,消醉。
朦朦胧胧间,一袭粉装,左铺案盏,右摇香茗。上下推送,来回数次,成。茶飘,香溢。众者,推杯把盏,一壶又一盏,忘了人间。
日已偏西,我们无意逗留,遂寻径下山。他拉我扶,踉踉跄跄,心飘意荡。百二十米,豁然一亮,一飞瀑挂路旁。又一奇景呀!“哗哗……哗哗……”声声逼耳,瀑布一挂,从头而降,上狭下宽,高约数丈,如丝如弦,飞珠飞玉。手上、脸上迎着飞来的细水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抬头再看,千万支银箭直戳你的眼,直逗你的心。又看,越看越有味、越看越得劲、越看越深情,大家忘了醉意,忘了路。
往前行,半壁凉亭,与山一体,亭内藏洞,乃二酉洞是也!亭嵌山壁,壁内有洞。如不走进亭里,还真发现不了这“乾坤”。见,傅胜先生正襟危坐,前横书案,案有书卷……膜拜,膜拜。
大家席地而围,听书阅卷。时习《百家姓》,时论《列国志》,时研《资治通鉴》……而我独恋《八段锦》,且谨记心中: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弯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双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爸爸,爸爸,我饿了”女儿使劲地拍打着我的身体。我看了看时间,已经下午5点了。哎!小睡过头了!
一审:余 波
二审:李国光
三审:刘纯意
来源:沅陵县渭溪九校
作者:谢晓波
编辑: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