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融媒讯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自6月份进驻楠木铺乡常德湖村以来,湖南省矿产资源集团驻常德湖村工作队严格对标省委组织部部署要求,以“五个一”行动为总牵引,跳出“被动响应”的传统模式,转向“主动服务”的精准实践,从民情走访、环境整治、议事协商、心愿满足、实事办理五个关键环节发力,把帮扶工作做到村民家门口、心坎里,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以前村民有难题才上门,现在我们带着本子主动敲门。”这一转变,是工作队精准识需的起点。为全面掌握村民的急难愁盼,工作队队员实行分片包户责任制,走遍全村每一户农家。走访中没有预设流程,也没有刻板提问,只有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杯温热的茶水,以及一场掏心窝子的长谈。从出行不便的小路,到灌溉不足的农田,再到年久失修的住房,队员们把村民的每一个诉求都详细记录,最终梳理形成详实的“民情台账”,为后续办实事找准了方向、夯实了基础。

工作队始终坚持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把建强基层堡垒、提升治理效能作为核心任务。在班子建设上,协助村“两委”选优配强成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提升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在党员作用发挥上,推动党员亮身份、亮职责,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与结对帮扶,让党员成为服务群众的“排头兵”;在治理机制上,深化“四议两公开”,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形成“组织带动、党员示范、群众跟进”的良好治理格局,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工作队制定了种植、养殖不同的奖补标准,目的是为了激发大家参与种养产业的积极性,帮助你们增收致富!”傍晚的常德湖村,村民屋场前灯火通明。没有主席台,没有讲话稿,工作队和村民围坐在一起,一场场“接地气”的屋场会就此展开。从基础设施完善,到产业发展思路,再到民生服务优化,大家敞开心扉提建议、谈想法。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工作队立刻拍板;复杂难办的事项,明确时限逐步推进。这种“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模式,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更让乡村发展的“金点子”从群众中来,让好政策精准落到群众中去,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共识与合力。
“想把入户路修平”“孩子缺个新书包”“屋顶漏雨盼修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心愿”,却是困难群众最迫切的期盼。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主动收集村民的“微心愿”,化身“圆梦人”逐项落实:为70岁困难老党员修缮漏雨住房,筑牢“安全屋”;为留守儿童开办暑假托管班,点亮成长希望;帮困难群众修整坑洼的入户水泥路,让出行更安心。截至目前,工作队已兑现村民“微心愿”5个,完成监测户、脱贫户木屋老旧电力线路改造,用一件件“小事”的落地,如涓涓细流滋润群众心田,让乡村振兴满含民生温度。

“村民关心的事,就是我们的头等事。”工作队始终把解决群众最集中的诉求作为核心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实事落地。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多方协调资源,将村内主干道路加宽1.5米,让车辆通行更顺畅;面对“灌溉愁”,推进3条总长6000米的水渠清淤修缮,保障千亩农田用水需求。从道路拓宽到水渠修缮,从住房改造到“户户通”推进,工作队聚焦民生痛点,一件接着一件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如今的常德湖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湖南省矿产资源集团驻常德湖村工作队,以“五个一”行动为桥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不仅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更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让党建引领下的驻村帮扶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审:李琳
二审:唐圣利
三审:张环
来源:楠木铺乡人民政府
作者:张鹏
编辑:胡凤姣
本文为沅陵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