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礼花情思

作者:糜海平 编辑:redcloud 2010-02-07 16:25:38
时刻新闻
—分享—

 我的家乡是一座远离都会的小城。农历除夕的景致是很特别的。吃罢团圆饭,夜幕初降,大街小巷就陆陆续续地响起了鞭炮声。窄巷,青石地板,老式青砖院墙,鞭炮声响起来格外清脆。洁净、红门联、新衣裳、笑脸、不断变幻节奏的舞曲,节日的气氛早已从中初露端睨。但这还只是前奏,象一幕大戏开始前的几声锣鼓。当人们在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导演的安排下如醉如痴了一番,时钟不知不觉地指向十二点的时候,只听恍然一声叫喊:“快,十二点了!”男女老少顿时忙碌起来,取出早已准备好的礼花,点燃早已准备的香火,直奔门外。欢度除夕之夜最热闹的燃放礼花的时刻就接踵而至了。一声声爆响,一道道闪光,顷刻间人间天上便汇成了一片礼花的海洋。在石板上四处穿梭、尾部冒着彩色星火的是“地鼠游街”,原地旋转的是“五彩花篮”,手提线牵闪闪发光的是“汉宫明灯”,在地上滚动的是“哪吒火轮”……空中的礼花更是“天高任鸟飞”,一声声钝响之后便接着一声声“瞿瞿”的清脆叫声,一枚枚礼花急如流星倏忽升天,爆为五彩缤纷的形状,“金菊”吐艳,“飞雪”迎春,“天女”四处“散花”,“白雪”映衬“红梅”。在“金穗开廉”将停未停之际,“银丝”、“彩凤”又飘扬而至,锦上添花。好一派“礼花”风光,直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面对这壮观的景象,是不能不对礼花感慨一番的。置身于七彩流光织成的神话般的氛围里,我当时就想,在这除旧布新之时,为什么小城百姓要燃放礼花?他们为什么选择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人们究竟从礼花的闪光中获得了什么?我好奇地穿街过巷,询问燃放和观望的人们,答案便渐渐地在脑海里孕育了。

  那光怪陆离的闪光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百姓劳动收获后的喜悦和骄傲?在亚洲、在世界这片最广袤、最古老的土地上,人民勤劳智慧,星明即起,戴月而归。他们不幻想闯进“天方放谭”中那藏满珍宝的洞穴,他们不奢求靠对其它国家、民族的海盗式的掠夺而进行血淋淋的“原始积累”,他们也不把幸福生活建立在同胞兄弟之间的你争我夺之上,他们用劳动创造一切。那价格并不低廉的礼花,是他们用自己劳动所得换来的,正因为如此,礼花才炸得那样开心,那样回肠荡气,没有丝毫的吝惜。中国百姓从不好大喜功,也不善豪言壮语,你如果想知道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就去看看除夕之夜的漫天礼花吧,这具有强大视角冲击力的符号会告诉你一切的。“一穷二白”是双手送走的,“温饱”是双手挣来的,“小康”是用勤劳智慧创造的,有什么比不再在收获之余吟唱“不穑不稼,胡取禾三百廛兮“的歌谣还使人高兴的呢?

  那光怪陆离的闪耀中,包含了多少丰富、典型的中国百姓的审美情趣?那金穗、银丝、彩凤,真达到触之即着呼之欲出的地步,那火龙、宫灯、绣球……中国美术的写意美学传统表现得如此淋漓酣畅!中国工艺美术的巧夺天工竟在这里找到如此雄辩的证明。也许有人会问: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枚的礼花,一响一闪了事,合算么?不如称几斤肉饱餐一顿,不如缝几件衣服抵寒御冷。不错,如是我们缺衣少吃,当然不妨省钱为之。曾几何时,封建重压下的中国百姓不正是以衣食为天地的么?然而今天,当食肉穿衣不再成为难题时,需求的层次便水涨船高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实用到审美,礼化的钝响和焰火的闪耀正表现了这种需求的升华。也许其他国家、民族的人民会以别的方式追求美,或陶醉于音乐、或移情于歌舞,可我们中国百姓就喜欢在节日里燃放一枚礼花,听那别致的呼啸,赏那独特的闪光造型!

  那光怪陆离的闪耀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巨大的天幕上,礼花飞迸,火树银花,万千气象,七仙女似乎在轻歌曼舞,嫦娥仿佛也姗姗而来,整个宇宙仿佛都在喜庆节日!礼花描绘了一个多么神奇、多么美妙的世界啊!虽然海上有美丽的”海市“,沙漠上也会出现奇异的”蜃楼“,可那都是美而难见、奇而难寻的。这礼花装扮成的金碧辉煌则完全操纵在人的手中,完全由人来创造。美和创造是孪生姊妹,有创造才有美,有美才能创造,有美有创造才有美好的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逻辑是这样,中国百姓的追求也正是这样,他们不再是旧的生活方式桎梏下麻木之至的奴隶,不再蜗牛般一步一步慢条斯里地生活,改革开放带来的是雷厉风行和大刀阔斧的追求。礼花用它那粗放的线条和浓笔重彩所勾出的七彩花团就把这种艺术、追求集中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一位港商曾道:天下礼花数中国,中国礼花数浏阳。于是除夕前夕,我专程去过浏阳,在那块神奇的土地上走马观花了一趟之后,再回味一下与礼花生产者的对话,对“礼花文化”的意蕴便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从地理环境看,浏阳还不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但一走进镇镇村村、家家户户的礼花制作车间或作坊,看见那一双双灵巧的手在熟练地制作、包装礼花时,感觉便立刻变了。这里的人们是那样地心秀,不但礼花做得好,而且谈起礼花来,从乾隆到巴黎,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一位厂长对我说:“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赚钱,而是梦寐以求全世界都能燃放我们的礼花,因此,我们的经营不是靠折樽俎,而是靠技术、靠质量,只要质量好,明珠是不会暗投的,客户当然也不会欺骗自己。”不想赚钱而偏偏能赚钱,经营辩证法的奥妙似乎正是如此。问及一位灯下制作礼花的青年妇女:“做礼花辛苦吗?”她答道:“我没有想别的,只是老老实实地做,辛苦自不必说,久而久之习惯罢了。记得去年外贸要货,我们组长立下了军令状,硬是废寝忘食才如期如数交货。说到辛苦,那试制新品种的技术员们着实是吃了苦的,为了一个新品种,常常要做十次百次的试验。”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种商品畅销市场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价格、利润等概念,但如果从精神文明的角度看,我们则会想到生产商品的人及其精神风貌。浏阳礼花闻名遐尔,显然只是现象,从这“合理”的“现实”中,我们可以观看到浏阳人民辛苦勤汗水、无限的智慧和大胆地创造。我曾耽心礼花的销量那么大,价格那么可观,是否外国人也会仿造?礼花厂的技术员说:“不会的,中国的月亮不会比外国缺,我们也在不断创新,外国有外国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长处,整个世界优势的分布应该是互补的,就看每个国家和民族能不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它,我们的礼花技术领先于世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言:“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一避山魈恶鬼。”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燃放爆竹的最初目的是实用,燃放处在民间。到了中国第一个平原封建政权宋朝的太平盛世里,爆竹“自下而上”到了宫廷,而且由自然爆“竹”到纸卷火药再到彩色闪光的礼花。《武林旧事元夕》有载:“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烟火”即“礼花”,“百余架”同时燃放,其热闹喜庆的情景是不难想象的。从以巨大声响驱邪到用美丽色彩表示欢庆喜悦,从地上爆竹到空中礼花,这是一个符合历史辩证法的极乎寻常的发展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无比艰难曲折的过程。由于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生活水平的悬殊,百姓生产的礼花自己是不能享用的,往往作为“贡品”送进宫中府里。《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府街头除夕仅出售鞭炮的史实就是一个佐证,尽管礼花制作技术在宋初就已颇具水平。今天,这只“旧时王榭堂前燕,”又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又给了中国百姓一次扬眉吐气、表现自己的机会!毫无疑问,浏阳人民在这个历史巨变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擅作礼花的浏阳人民不正是十三亿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一个缩影吗?

  小城慢慢静了下来,我却兴味不减,仍然漫步街头。地上满是礼花燃放后的纸屑,空气里含着浓浓的烟硝味,天空中还偶尔发出礼花的闪光,与远处密密麻麻的万家灯火争奇斗艳。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时代就这样在礼花的闪耀中开始了!我赞美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礼花,赞美在礼花的装扮下灿烂辉煌的祖国,更赞美象礼花一样用生命的闪光照亮暗夜、照亮时代的人民!

编辑:舒丽莉

作者:糜海平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