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经意的回忆

作者:张贻康 编辑:redcloud 2013-08-05 13:05:18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个不经意的回忆

  每年的8月1日,对我来讲是个记忆日。因为这一天,是我曾经从戎时经历和体验过的。而这个日子,都会把我带入到对过去从戎岁月的回忆之中…………。

  1975年金秋时节,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准备打仗”的号召下,使当时一批风华正茂的全国城、乡知识青年沸腾起来,个个满怀豪情,响应祖国的征招。那时候,当兵是每个年轻人向往,而那时的征招政审是严格的。当时我高中毕业在家。我和所有的年青人一样,参加了报名、体检、政审等程序,被应征录取了。次年,2月19日600名应征入伍人员在县城集中训练了一周后,即将奔赴自己向往的天地——解放军大学校。

  2 月26 号这天清晨,一片片热烈欢送的锣鼓声、一声声人民群众的欢呼声,响彻整个山城的上空。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长长的送行队伍从沅陵的老三中排列到驿码头车站。我胸前佩戴大红花,满怀着“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第一次远离了母亲,远离了家,远离了山城,开始我的从戎生涯,当时兴奋的心情已经把我整个人都给陶醉了。车站内一辆辆汽车,满载着身着军装的的山里娃,在亲人和全县的父老乡亲送行的祝福声中,徐徐驶出了沅陵这座文明而古老的山城.......。

  换军装了,打那起,我们就是部队了。部队的车辆一直沿着319国道往长沙方向前进,下午3点时分到达常德。部队夜宿常德市区。晚8点,全体官兵到常德东风电影院观看电影《闪闪红星》。10点许,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阵长哨声,把我们从梦中惊醒,这是第一次部队紧急集合的真正检验。紧急集合,部队有行动。我当时是新兵班的班长(未到达新兵连,到达新兵连后任副班长),带领全班战友按照部队的要求,整理行装。不准打手电筒,不准说话,用了5分钟的时间完成行装整理,赶到了集合现场。报告排长,新兵一连一排二班班长向你报告,全班应到13人,实到13人,报告完毕,请指示!“入列”!“是”!不一会儿,新兵团所有人员在黑乎乎的夜里,行之到常德江边,登上了一艘较大的客轮,“嘟......”一声长笛,客轮离开码头驶向江心。第一次出远门,坐在客轮上,分不清东西南北了。第二天天亮了,听船员说,方才知道经过洞庭湖,朝长沙方向行驶。下午5点许,我们乘坐的客轮安全的在长沙客运码头靠岸。整齐的队伍,喊着“一、二、三、四”口令,进入长沙市区,宿营在当时长沙市法院大楼内。可能是因湖南,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接兵的首长全是北方人,来长沙一趟也不容易,部队决定在长沙市住宿一天两晚。部队首长们,参观了“清水塘”、“烈士公园”、和当时紧次于北京的“长沙火车站”等地方。同时在长沙购买了当时湖南比较出名的烟卷“常德牌”“白沙牌”“沅水牌”。湖南的烟价便宜,口感甚好,首长们买了好多。当时我看到首长们那欢乐的情景,我内心在说,湖南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是世界人们向往的地方,作为湖南人的我,为湖南而感到骄傲,感到幸福。

  第三天,中午时分,部队在当时的火车南站,全团人员登上货运火车,向红色的根据地江西进发。约一天一晚的时间,列车安全抵达江西鹰潭火车站。在鹰潭下了车,开始了部队的“长征”了。部队徒步行进了7天,从鹰潭出发途径乐平、景德镇等地,到达与安徽祁门交界的一个地方,叫西湖。新兵连就驻扎在当时西湖公社的一个小镇上。七天的历程是艰辛的7天,是锻炼人的意志的7天,老天爷也不作美,从鹰潭出发,行走三天,都是阴雨连绵,有时下着大雨。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一路歌声,一路快乐。那里的乡亲不愧是红色根据地的人,我们所经过的地段,公路两旁都是乡亲们用大瓷缸泡的凉茶,男女老少夹道为子弟兵递茶送水,那种军民鱼水情的场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由于连日下雨,战士们的背包、身上全被湿透,战士们穿的布棉鞋,在天上下着雨的黄土路面的公路上行走,百分之四十战士的鞋底磨穿了底,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就这样,部队在一个叫三龙镇的中学,休整了一天。那天天上没有下雨,晴天多云,当地的乡亲们看到子弟兵个个湿琳琳的样子,自发地从自己家里送来了干柴,在偌大的草坪上,生起了篝火,把战士们的被子、衣服烘干。“拥军爱民”“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标语格外醒目。一位老大娘拿着我的手说;孩子,怕苦不?我说,不怕苦,我是农民的孩子。大娘高兴的笑了。那种解放军和全国人民一家亲的场面,我感动地流出了热泪。

  就在休整的后的第二天早上。我们600人,在三龙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去了江西的小路口。一部分去西湖。我们去的是西湖。又连续徒步走了三天,三天里老天连连下着雨,战士们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路上,排与排、班与班进行歌咏比赛。行军三天后。到达了新兵宿营驻地——江西西湖公社。小小西湖,其实没有湖。听当地老人说,由于它的风景好似杭州风景而得名吧。它群山怀抱,风景优美,气候适宜。一条弯弯的小溪从中穿过。清澈透明的溪水,日夜欢唱的向东流去.....。东边是西湖公社驻地,西边是公社卫生院,南面是公社中学。小镇人口约500多人。那里的人们勤劳朴实,那里的风俗人情和我们家乡差不离。我们部队就在这个小镇里驻扎了两月余。两月的时间,部队与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鱼水情。部队把每个星期六定为爱民日。定人定位,接户联对。每到那天,劈柴的、挑水的、打扫除的等爱民活动到处皆是。呈现出“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和谐景象。现在印象深刻记得一个小小故事,当时,我们排住房对面,有一夏姓农户和我们斜对面居住,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巷。这家人祖孙三代同堂。有一姑娘叫夏柳枝,年方十五,在校初中生,身高1.56米。人长得像柳叶似的,眉目清秀、身体苗条,一双水灵灵的陪衬她整个脸蛋,在西湖算是一枝花了。每天她家吃饭时,她总是端着碗坐在她那八字开的大门坎上,边吃边看着我们。部队开餐时间略和他们吃饭时间相同。说实在的,当时部队生活比老百姓要强一些。而我们也看到她家的。我们部队虽然是南方兵,但带兵的全是北方人,生活上差异大,我们在家吃辣椒习惯了,到部队后,每天没辣椒吃,看到那柳枝姑娘碗里的红酸辣椒,真是想流口水哦。一天开饭后,我是副班长,我就趁排长不注意的时候,就把夏姑娘叫来了,把我们的菜给她家盛去一大碗,毕竟部队生活好些,每天有肉。姑娘把我们给她的菜,端回家,她的父母随即叫她把她家的大红酸辣椒给我们送来了一大碗,我们吃的好开心。排长发现了怎么有辣椒了?就问我,是你搞来的吧,我担心的回答着,排长是这样的......。排长没等我说完,就打断了我的话说,这就叫着军爱民来民拥军吧。其实排长也想吃那红辣椒哦。

  进驻西湖后,部队开始了的新兵集训。集训分两大部分,一是军事训练,二是政治理论学习。我记得印象最深的第一课就是“为谁当兵、为谁扛枪”。军事训练场就在西湖中学操场。军事操练上教官要求严,由于我们训练刻苦,基本上很快适应了部队的生活。干部战士那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局面,可以说是空前绝有。两个月的训练下来,转眼新兵就要分到部队老连队去了。当地的基层领导和部队领导决定召开了拥军爱民文艺晚会,一曲沂蒙小曲“蒙山高,沂水长......”把战士和乡亲们一起带入了鱼水情深的境界。分兵那天,当地领导也参加了,全团新兵,全副戎装,整齐列队在西湖中学的操场上,等待团首长的点名,进行分兵到各营、连。各营、连接兵的首长站在队伍的左侧,当高音喇叭里点到某某新兵时,即刻答:“到”并做立正姿势。“请出列”,“是”。就这样,整个分兵仪式迅速地结束。战士们依次登上了奔赴老连队的汽车。

  我们去的是安徽祁门县塔方公社境内,那是我们连队的驻防,离县城十几公里远,我们连队当时营房没修好,借住在上海朝阳机械厂内,该厂是国防机械厂,当时是保密单位。保密的程度连我们当兵的都不知道厂内生产什么?全是地下工厂。晚饭后的闲余时,在散步间无意发现该厂是有造飞机的可能,因为,厂外有飞机翅膀的废模型。待连队营房修好后,我们不久就搬进我们的新营房,说是新营房,材料全是用树木枝条夹起,外面糊上三合泥,待干后,粉上石灰,就是一栋栋整齐漂亮的营房了。我到了老部队,我被分配在一营三连十班,全团除了后勤、技术单位外,有四个建制营,每个营有四个连。每个连干的活都不一样,我所在的三连当时干的活是修一条战备高等级的公路,这条路通往121战备医院。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这样的劳动,对只有十七八岁而且是从学校刚毕业的我来说,强度非常大,一天干下来人都像散架了一样,疲惫不堪,只想躺在床上…………。

  艰苦的劳作和严格的军训六个月后,连里把我调入了连部,担任连部文书。从事部队的文秘工作。那年正好是1976年,是我国天崩地裂的一年。党和国家的三位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先后崩驾。那时的政治气候,非常浓。我们部队就在安徽待命。76年9月9日,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后,全国党、政、军、民、学沉寝在非常悲痛之中,就在悲痛之时,部队接到命令,全团移防。约9月20左右,我们全团大移防,登上西去的列车,历时一十五天,到达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德令哈。

  德令哈海拔3800米。气温常年积雪,长年气温平均零下10摄氏度。空气稀薄,严重缺氧,茫茫戈壁,风沙弥漫。当地有一句名言“早穿棉,中穿纱,晚上围着炉子吃西瓜”,形象的刻画了高原的形象和特点。当我们部队进入高原后,恶劣的环境,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起初到的时候,我们在西宁市,乘坐总后运输部队的车,翻过有名的橡皮山、日月山,经过青海湖等,一路感觉胸闷,呼吸困难。晚上睡在床上,盖着军被和毛皮大衣,压的气都出不过来,不盖吧,天气寒冷。温度一般在零下十几二十度,高原的气候非常不好,每天风里来雪里去,夏天烈日炎炎,紫外线光非常强,冬天异常的寒冷,经常起风后漫天黄沙,一米之外看不清人和物,整个人灰头土脸的。这种艰苦没有亲身体验是很难想象出来的。生活条件更差,青菜吃得很少,永远不变的主食,顿顿吃的是面食,菜是以白菜为主,而白菜是地窖储藏久了的,好像是捂霉了,发苦,难以咽口,米饭常规煮法,难以熟透。若能吃一次熟透的米饭,大家奔走相告。虽然条件再艰苦,但难不倒、吓不倒当代军人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困难斗其乐无穷的那种英雄气概。为了国防强盛,我在那风雪高原的国防线上战斗了6个春秋。6个春秋之后我离开了部队,结束了我的部队生活,也离开了我生活了6年的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接受部队教育的历史虽然很短,但是它足以让我经常的回忆和怀念,当时条件虽然很苦,我觉得我很快乐,因为当时风华正茂,年轻的心充满了激情。

  几十年来,难忘的情愫时常萦绕着我,使我想起了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在当今西部大开发的时刻,当年我战斗的地方是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是我们的国防建设的基地,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是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的聚宝盆。那里居住着各族善良的人民,主要是以蒙古、藏族、回族、哈萨克族为主的民族区域。当年我们的团部驻地就在市中心,我们的连队就住在海西民族师范学校对面。我们连队驻地的后面是海西职业技术学校。每当我们看到各民族的学生、人们在各种节日中,穿着各民族的服装,翩翩起舞的那种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的景象时,我自豪了,我们的国家将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中。

  悠悠岁月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从戎”的历史在我的人生道路中是一段插曲,这段插曲留下了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我在这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失去了其他发展的机会。但是因为有了这段艰苦的经历,也培养了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遇见困难吓不倒的意志。

  如今青春离我们远去,白发悄悄爬上了双鬓,回首往事,只有感慨,没有后悔,因为我们努力过,我们奋斗过,我们和共和国的脉搏始终在一起跳动着…………。

  作者:张贻康,

  2013年8月1日写于肖家桥

作者:张贻康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