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融媒讯 上下两百里,古今三千年。时光如梦,还未来得及珍藏夏花的绚烂,秋风已带着凉爽的旋律悄然踏入八月的门槛。秋阳漫过澄明如练的沅水时,总似在低吟这句镌刻于古城墙的箴言。县城江边游步道观景台凭栏远眺,碧水映着长空,三岸青山褪尽浓绿,层林尽染间散落着粉墙黛瓦,恍惚间,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的赞叹正从枫香树影里漫涌而来,与眼前秋光山色温柔相拥。
秋山留客,文脉凝霜。江风里裹着桂子的甜香。清代林则徐过沅陵时挥毫写下“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的诗句,此刻正随雁阵掠过江面。笔架山的枫红如画卷舒展,凤凰山的银杏似碎金半掩,空气中飘着碣滩秋茶的醇厚。在沅水与酉水交汇处,晨光里还留着夏的温软,秋风却满藏着丝丝凉爽,枝头的绿还浓着,偶有几片叶尖,悄悄洇了点浅黄。墙角的菊花还没攒足劲儿开,只冒出几个圆鼓鼓的花苞,青里透点白,倒比全盛时多了份期盼。晨练者踩着薄霜沿滨江步道舒展筋骨,沅水二桥、酉水大桥的倒影在澄澈秋波中荡漾,与江畔古码头的石级构成时空对话。
龙兴讲寺的晨钟撞碎秋雾。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古刹,檐角铜铃裹着清霜,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思与银杏叶簌簌声共鸣。正德三年的深秋,被贬的王阳明曾在此设坛,斑驳碑刻上的手泽沾着晨露。当晨光穿过棂窗,穿校服的少年捧着《传习录》走过落满槐叶的石板路,琅琅书声恰似对千年前秋闱学子的应答。寺内《重修龙兴讲寺碑记》记载的“春秋肄业者数百”,恰是这般秋意里的学风盛况。
三塔一线的影子被秋阳拉得修长。龙吟塔、凤鸣塔、鹿鸣塔如三枚青铜印章镇在霜染的江岸,塔影投在水中,像时光在江面铺展的密码。沈从文说沅陵的美带着“忧愁的分量”,或许正因这秋山秋水里沉淀着太多故事——辰州府城墙的明代城砖覆着薄霜,剿匪纪念馆的弹痕映着秋光,古刹千年香火在秋风里明明灭灭。三座宝塔的《金刚经》碑刻,经秋阳晒得愈发清晰。
秋江穿城,古今同辉。多好的季节!天,一下子开阔起来,云也闲闲地散开来,仿佛变得轻盈了许多,不再层层叠叠地堆着,阳光穿过时,不烈,是滤过了的暖。风,携着清浅的薄凉,不腻亦不寒;雨渐渐缠绵,思绪肆无忌惮,一份宁静,一份安然。如今的县城“三桥两水三岸”的格局在秋日里更显分明。沅水大桥如长虹卧在澄澈秋波上,酉水大桥似玉带环着鎏金两岸,最新落成的景观桥串起新城的秋日灯火。站在桥上俯瞰,老城青瓦覆着银杏叶,新城玻璃幕墙反射着秋阳,吊脚楼飘出的腊肉香混着新酿米酒气,与写字楼的键盘声交织,两水三岸被桥梁连缀成秋的诗行。
辰州古街是秋酿的琥珀。青石板路上落着樟叶,老字号“谭记酸萝卜”的幌子与“沅水号子”文创店相映,3D打印的三塔模型沾着桂花香,手工编织的刺绣工艺品进了秋纹。网红美女菲儿对着手机正在直播辰州符传说,身后砖墙上“白日依山尽”的涂鸦被秋阳晒得暖融融。老人民医院旧址变成碣滩茶体验馆,茶艺师冲泡的秋茶,氤氲着王阳明当年品茗的余温。这条曾是“五溪蛮地”集贸中心的古街,“万和宫”戏台的清代傩戏彩绘,在秋日里愈发鲜活。
凤凰山的秋蜕变最是动人。这座曾见证风云的山峦,如今是县城居民采撷秋光的乐园。登山步道旁野菊铺金,山顶阁楼里沈从文的手稿复印件与游客拍的沅陵秋景比邻。这样的季节,即可登高望远,倚栏听风,寄一纸家乡的思念,亦可柔情满怀,温酒煮茶,诉半盏未凉的心愿。在炊烟渐起的暮色中,拾一片落霞,追忆那似水流年。江如碧玉,城似明珠,三桥飞架处车流卷着落叶,印证着“美得让人心痛”的赞叹已化作秋日里的安居乐业。江边“沈从文文学馆”和“沅陵博物馆”陈列着他写《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以及《芸庐纪事》时的秋景照片,馆外梧桐树下,读者捧着泛黄书页,看叶隙漏下的秋阳在字间流淌。
秋夜的人间,安稳如酿。就喜欢这样的浅秋,到处明净澄澈,素雅清爽。不似伏天流火时,太阳炙烤着路面,燥意缠身,走几步便汗流浃背;也远没到露重霜浓时,风卷着枯叶扑脸,看什么都觉得萧疏。暮色中的沅陵县城是流动的秋诗。龙舟广场上,广场舞和网红现场主播的节奏与夜市的喧嚣交响,卖烤糍粑的阿广笑说:“从前哪敢想,秋夜里江边能这般热闹。”跨江大桥的彩灯次第亮起,倒影在水中碎成星河,与三塔秋影交辉,重现“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盛景。周末的沅陵,游客踩着落叶而来,成了当下最暖的秋景。
坐在古街夜市摊前,在烧烤的鲜香里听邻桌说变迁:“路宽了、楼新了、街净了,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回来开起民宿,守着这秋景过日子。”江面上水幕电影闪烁,光影掠过唐时秋帆、宋时书院、明清码头,最终定格在万家灯火。龙兴讲寺的晚钟与车流声交织,谱着跨越千年的秋之乐章。所有等待都将有了结果,所有心事都将有了归宿。如今的沅陵,“文化+旅游+生态”的产业如秋实饱满,500余家民宿里,藏着一个个与秋相守的故事。
浅秋的沅陵,是时光用霜色染就的翡翠。终究是匆匆茫茫,还没来得及诗和远方,季节就已经渐行渐远。只好在文字的缤纷里四处游历,相惜的凝眸中,文字满是似水柔情。秋来了,不是急匆匆要把夏赶跑,也不是慌忙着迎冬来,它只是慢慢过渡,花留半开,叶留半绿,风留半暖,连时光都走得缓了些。沅水的“上下两百里,古今三千年”的故事,刻在三塔的秋纹里,流在两水的秋波中,更绽放在每个与秋相拥的笑容里。当江风裹着新酿的米酒香拂过,仿佛在说:这片土地既能让古人写下“五溪秋水为君清”的赞叹,也能让今人在秋光里,画出更璀璨的时代画卷。这,正是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的最美秋证。
一审:李琳
二审:唐圣利
三审:张环
来源:谭爱兵
作者:通讯员:谭爱兵
编辑:胡凤姣
本文为沅陵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