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决战脱贫“群英赞”】茶垭拓荒牛

来源:沅陵新闻网 作者:向华 谢根常 编辑:redcloud 2020-06-29 18:27:24

  沅陵新闻网讯 去年10月回乡创业,修了一条路,建了一栋住房,2个鸡棚,开10亩的鱼塘,种了3亩的大棚蔬菜,1亩大蒜,4亩稻田,4亩玉米,2亩红薯,而这都是一个个做出来的,他便是沅陵县沅陵镇太常茶垭村贫困户杜方金。

  在山垴中驱车停下,一个新开的泥土公路在荒坡中往下延伸。山腰一栋红瓦白墙的房子,屋前插着一面红旗,那便是杜方金的家。

  “我也风光过,出名过。”见到杜方金,他显得很健谈。学校还没毕业就在外创荡,广西闯过,广东闯过,最后在浙江舟山打鱼20多年,因为吃得亏,下得苦,做事诚信,深得老板信任,钱得了不少,又因一次意外事故,大把的票子一洗而空。

  “现在我什么都不干了,专门干这个(种养业)。”当问到为何过了五十岁选择回乡创业时,他答道:“趁着还有精力,好好奔几年,现在不干,将来想干都干不了!”

  这念头杜方金早就有了,2016年,辛苦了几十年落到个贫困户的名头,心里很不舒服,便想家乡水好山好田好地好,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一有空就回到家乡的茅棚,筑田埂围鱼坝。2019年终于积累了一定资金返乡了。

  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近二十年没在家,屋前屋后,屋上屋下都荒芜了,人都去不得。刚回来时,一床被子一把刀,刺蓬里弄了一个月。一回乡就遇到村里在用挖机复垦田,便抓住机会请挖机修一条近700米的简易公路。原本不想起屋的,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口上,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找上门来,说有危房改造政策,可享受补助25000元,便咬咬牙,不到半个月,一栋近80平方米的平房连带一个为养鸡作准备的温棚建好,总算有了安身之处。危房要验收,必须通水电,便就汤下面,按原计划,铺400米的水管,架400米的电线通到计划中的大棚与鸡棚。接着近10亩的四个鱼塘、近3亩的大棚,近100平方米的两个鸡棚建好。

  “我真佩服他那股干劲,那种精神!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成为茶垭的一面红旗!”茶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卢德英介绍:杜方金每天都是清晨五点就出门,晚上九点才回屋。他似乎有一股使不完的干劲,卖大蒜时,因为车子不能下山,他硬是独自一个人一袋一袋地扛上去。

  几个月下来,杜方金建住房花了6万元,修公路花了2万元,架水架电花了1万元。此外建大棚,整鱼塘,投鱼苗等共计投入近20万元。“做工都是他自己一个人,没请人,否则远远不止20万元。”茶垭村党支部书记董树龙在一旁插话。这些资金除了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得了2.5万元之外,全部都是自己的投入。

  “我自己有条件不靠国家。”杜方金说。

  笔者问,你种那么多稻、玉米、红薯干啥。他回答道:不种那么多,我用什么来养猪,养鸡,养鸭?

  原来他正在准备养1000只鸡,两头母猪,一批鸭子。母猪、鸡苗、鸭苗都已经联系好了,说话间就有500只鸡苗送来了。

  “我先把养殖业搞好,等赚钱了,再把所有的荒田都种起来。”他说,要搞循环经济,搞一个山水田园综合体。

  老天不长眼,6月1日,一场大洪水,将他去年投入的6000尾鱼苗全部冲走。但他没有灰心,继续投入鱼苗20000尾。只是在创业中多了一种无奈,他不敢叫在外打工的妻子与大儿子回来共同在乡创业,也不想用他们的钱。“创业有风险,我不能把他们拖进来。”他随时准备着失败:“万一背时,不要紧,还有这些山在,有这些田在,有这些地在。饿不死!”

  “将来你这里全是宝呀!你看那些还没用上的水田里有好多泥鳅,将来有的是钱赚。”工作队长卢德英为他打气。顺着话放眼望去,翠绿的青山之下,一层层的荒水田间杂着鱼塘拾级而下,不断延伸,右边视角处,大棚,鸡棚,嵌在山弯弯里,片片的玉米拨节而伸,片片的红薯枝环藤绕。说起将来的前景,杜方金嘿嘿一笑。

来源:沅陵新闻网

作者:向华 谢根常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