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色故事】文韬武略刘作孚

来源:县史志研究室 编辑:李琳 2021-04-14 14:30:56
时刻新闻
—分享—

刘作孚,原名清树,字忠本,号谷成。1911年1月25日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太常乡团草坪村刘家坪。是我党豫皖苏联抗日根据地重要领导干部之一,先后辗转淮北、淮中、皖江根据地开展对敌作战,历任中共豫东特委统战部长兼宣传部长、豫皖苏边区省委宣传部长、新四军游击队随营学校教育长、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政治部主任、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地委副书记兼军区第九旅政治部主任、华中第七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年少立志解疾苦

地处沅陵县城西郊的石碙界系武陵山支脉,支脉之上的金银二酉两山平均海拔570多米,两山山高林密,山间沟壑纵横,在当地一直有着金银山藏鼎、二酉山藏书的传说。圣山孕良士,阔水润善民,1911年1月刘作孚就出生在金银二酉两山之间一个名叫刘家坪的小山寨。刘作孚原名刘清树,其父刘官桃善良勤恳,其母侯氏识书贤良,据其私塾先生记载“清树身形奇伟,性善乐施,俱勤恳明理之气”

20世纪初的中国,时局动荡,战祸不断,地处湘西的沅陵更是匪患连年。时运不济,刘官桃夫妇仅靠三亩薄田拉扯刘作孚兄妹四人艰难度日,即使生活弥艰,开明的母亲罗氏还是力主将幼小的刘作孚送到本村虎岭庵读私塾。1921年,沅陵夏秋连旱,按沅陵县志记载“三月无雨,全县大饥,饥殍盈途,死亡逃散者数千人”,毗邻城郊的太常乡团草坪村也没能幸免,三月连旱让刘官桃一家原本贫寒的家境雪上加霜,作为长子,年仅十岁的刘作孚不得不中断学业在家帮助父亲分担起家庭重担,好在刘作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农闲之余常常徙步十余里到私塾旁听,1929年凭借自身努力刘作孚考取湖南省第八联合中学,就在这年夏天,刘家坪再次遭匪患,刘作孚家房屋被烧光,父亲刘官桃不得不再次典卖田产资助刘作孚继续学业,也正是在省立八中学习期间,刘作孚结识了时任校长冯景奎等一批爱国进步人士,听到了贺龙北伐等英勇故事。生活的困窘、时局的动荡、群众的困苦让少年刘作孚对人生有了初步的思考,期间,刘清树写下“身为男儿,当以解民间疾苦为大任!”的誓言。校长冯景奎对志存高远的刘清树喜爱有加,专为其改名作孚,取诚信济世之意。

1932年秋,刘作孚怀揣冯景奎校长资助的三块光洋和亲笔推荐信,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因川资短缺,沿途给人代写书信、公文、对联,勉强筹措旅费,辗转两月才抵达北平,被录取为北平民国学院免费生。学习之余,刘作孚经常给《群众周报》、《世界新闻社》和校刊撰写进步文章,一方面用稿酬贴补学业所需,另一方面也借此宣传抗日救国。这此期间,刘作孚接触到了一大批爱国进步人士,临近毕业,刘作孚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狱中智勇斗顽敌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暴发,刘作孚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请愿游行中,1936年3月31日,北平各校师生为追悼在“一二九运动”中牺牲的郭清,抬棺上街,刘作孚以北平《世界新闻社》记者身份采访消息,被国民党北平当局视为学生联合会的“主要分子”及“煽动者”被捕入狱,在狱中,刘作孚多次遭受诱供毒打,但他不畏强权,与难友相互鼓励,坚持斗争,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向监狱看管人员宣传抗日救国,编写了“我们是一群游浪汉,我们是一帮爱国犯……”的囚歌在狱友中传唱,在法庭上,刘作孚义正辞严据理揭露国民党当局祸国殃民的罪行,当年10月10日,在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群众的声援抗议之下,北平当局不得不释放关押志士。出狱的当天,刘作孚在家书中写道:“男始终以最大决心,为社会人类努力,以图将来不负双亲及社会人士之期望!如此志未果,虽牺牲一切,都在所不惜也!”。

1936年10月19日,刘作孚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东北军学兵队工作,后在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的宣传委员会负责《文化》周刊编撰,积极宣传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张学良杨虎城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1937年《文化》周刊被迫停刊,他随东北军总部差遣军官一队东迁安蚌埠,继续开展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

锋芒初试建奇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局面日趋形成。刘作孚受命调任中共豫东特委统战部长兼宣传部长,主要任务是深入国统开展统战工作,发展壮大抗日力量。上任后,刘作孚与自己的大学校长鲁涤平(时任河南省教育厅长)取得联系,通过他接触了西北军司令冯玉祥的秘书长董自成,逐步打入国民党政界,巧妙周旋,取得其上层人物的信赖,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抗日统战工作。国民党新编四十军军长庞炳勋委他为军政治部训育主任、周口地区第七抗日自卫军训育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还先后争取西华县县长楚博、原西北军将领魏凤楼、河南淮阳第七专署专员刘茂青与共产党合作,其中楚博与魏凤楼还成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周口地区第七抗日自卫军改编时,刘作孚在各个重要部位安插共产党的干部,后来脱离国民党的控制,成为淮北抗日的主力军,新编四十军两个团亦于1946年在太行山和芜湖起义加入革命队伍。1938年夏,豫东沦陷,刘作孚协助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在河南西华、淮阳、周口各地争取和筹建了一支有3000多人参加的西华抗日自卫军。与此同时,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河南淮阳县立师范学校、私立成达中学、省立第二师范、省立第三中学学生军得到发展壮大。

刘作孚还先后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教育长、豫皖苏区抗日联合中学校长,培养抗日基层领导干部2000多人。1939年3月,针对部队中个别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自由主义苗头,刘作孚在《拂晓报》上发表《开展思想斗争与实行自我批评》一文,尖锐地提出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和自由主义的危害性;在1940年1月1日召开的随营学校一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准备一切力量,向投降反动派做斗争》的讲话,更明确地号召“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凡我抗战同胞、国内抗战阶层、党派,精诚团结,向亲日派、阴谋家做殊死斗争”。刘作孚自己还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同企图叛变的豫皖苏区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第十八团团长吴信容、第十七团团长刘子仁做过坚决的斗争。歼灭拒降日伪的战斗结束后,刘作孚又奉命调任华中第七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他针对当时部分干部战士中存在着“日本投降我回家,天伦之乐等着咱”的思想,反复向他们讲解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中国革命的具体要求,激励干部战士要在党的领导下,将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

虎胆雄心探军情

1939年春,张爱萍被任命为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当时豫东地区面对日寇、背靠顽军,地区狭小,处境艰危,张爱萍主张越过津浦路,进入路东,进而挺进苏北广大地区发展游击战争。这时,中共皖东北特委秘密党员刘子吾向他汇报了一个情况:国民党桂系将领廖磊抗日救国情绪高,有心同我方合作,希望游击队派人去。张爱萍听后决定亲自去一趟,考虑到此行的凶险,张爱萍指定刘作孚陪同前往,出发时由刘子吾带路,一行3人一身便衣,头戴斗笠,在深夜越过津浦路封锁线,于次日中午时分,来到了皖东北中心的濉溪县临涣集镇。日伪时期,临涣集市虽然萧条,但街道两边仍有零星小商贩在街道旁搭起席篷,叫卖着烧饼、油条、馒头、面条等,张爱萍三人走进一个席篷放下笠帽,大大方方地坐在长凳上,要来3个烧饼,吃起了午饭。正在这时,赶集的人群一阵骚动,“鬼子来啦!”有的人边喊边四散逃去,摊贩一时也慌了手脚,张爱萍说道:“店家莫慌!”,说完把笠帽戴在头上,边吃饭边观察日军的动静。观察中,一小队端着枪的日本巡逻兵走了过来,向周围巡视了一圈,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又继续前行,不大一会儿,他们又回头巡视了一遍,看到临涣城上“太平无事”,便回了驻地,然而,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就在他们眼皮底下,有两个中共高级军官在吃午饭。看着日军远去的背影,张爱萍深刻意识到,在皖东北,日军人地两生,再强大也会有弱点,只要抓住战机,就一定能战胜它。

日本兵走后,张爱萍与与刘作孚会心一笑,然而在一旁的刘子吾眼神中,除了欣喜,更多的是对首长们胆大心细、临危不惧、胸有成竹的钦佩。

奇兵奔袭歼敌冠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在极端复杂而残酷的对敌作战中,刘作孚作为豫皖苏区重要将领总是表现得那么沉稳坚定、富有智谋,有史记载其先后经历大小战役九十余场次,其中小池家战役就是在其直接参与指挥下的经典战役之一。小池家位于盱凤嘉地区, 距日军据点五河城十多里, 紧靠淮河南岸,1942年,刘作孚调任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5月初,为配合豫皖苏根据地建设,根据淮北军区的指示,决定发起拔除日伪据点的战斗,首先选定的就是五河城外淮河南的日伪小池家据点,军区命令由刘作孚和时任淮北军区参谋长谢鑫具体组织实施,刘谢二人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商定了长途奔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方案,5月5日下午,刘作孚和谢鑫亲率军区独立第一大队主力第二连及第二大队一部,冒着倾盆大雨由泗南开赴盱凤嘉,其时,部队刚换下冬装,穿上单衣,上面淋着雨,下面踩着泥,又要蹚过没腰深的河流,天气冷得很,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部队克服了一切困难,快步行军60余华里向着奔袭目标前进,敌人万没想到,在这种天气里新四军会来攻击,他们呼呼大睡,完全丧失警惕,晚间值班警戒的哨兵都形同虚设,部队到达小池家后,就马上发起攻击,二连一排在小池家西北角实施突破,排长陈东林指挥战士用几梱杂草铺在敌人的铁丝网上,敏捷地越过壕沟、翻墙冲入据点,抓住敌人的哨兵,占领了敌人一个地堡,紧随之后的二排、三排,迅速冲进敌人的宿舍,敌人在睡梦中被枪声惊醒,光着身子爬起应战,结果全部被歼,无一漏网,全部武器弹药也被缴获。小池家战役的胜利是在刘作孚和时任军区参谋长白浪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 是全淮北军区抗战时期的著名经典战例,开创了军区倡导的“快步、侦察、奇袭”战术拔除坚固设防敌伪据点的先例,刘作孚和谢鑫身先士卒,乘夜冒雨,仅用20多分钟就越过据点外围的铁丝网、壕沟,攻占池家碉堡,一举全歼守敌,而部队只有五个战士受轻伤。战后彭雪枫师长亲赴2连驻地高度表扬参战将士! 彭师长还在边区参议会上特别兴奋地表彰了小池家战斗,并从军事战略上将这一战斗列入我军对日伪作战中主动出击的歼灭战与游击战中的运动战范例。该战斗事后被谱进淮北军区的战歌中,歌词中有这样几句:伟大的一年,光辉的一年,我们战斗在淮北苏皖边,“快步、侦察、奇袭”战,威名远震江淮间。众兴城下歼敌寇,陇海线上破击战,海郑公路打汽车,夜袭池家拔据点……

刘作孚在其亲历的九十余场次战役中,凭借其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干屡建奇功。1939年1月2日,刘作孚率领游击队协助国民党四十军军长庞炳勋、旅长马法五李振清先后取得在淮阳于集、太康对日作战的胜利,痛歼日军千余人。1942年11月,当日军平林第十七师团加上第十三混成旅团一部及伪军约7000人重点“扫荡”淮北根据地时,时任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作孚又与军区指战员率部跳出包围圈,从敌后侧翼攻占和拔除日军据点,策应新四军第九旅主力部队夺取军事重镇金锁镇,使日军历时33天的“扫荡”以失败告终。1943年初,刘作孚被任命为淮北一地委副书记兼军区第九旅政治部主任。因工作需要,新婚第三天,他即赶赴泗(县)宿(县)前线开展对敌斗争。1943年3月17日,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策应津浦路西王仲廉部进犯苏皖边区,刘作孚率部与新四军第四师九旅、十一旅、第二师五旅、第三师七旅一起在彭雪枫统一指挥下迂回作战,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取得生俘韩德勤、粉碎王仲廉东进夹攻的胜利,铲除了国民党顽固派留置在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内的反共堡垒。这年8月,刘作孚又与新四军第四师以及淮北军区全体指战员,向运河以西纵横500余里的广大地区大举进攻,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经历大小战斗21次,收复了约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700百余万人民获得解放。

他乡赴死照千秋

以现今泗洪县半城一带为核心的淮北(津浦路东)解放区,是全民族抗战时期新四军创建的淮北抗日根据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淮北根据地的第一、第二、第三地委改为华中第七军分区,刘作孚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定,以十万兵力分三路向淮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国民党地方政府、保安队、还乡团对我方干部、群众实行关押、吊打、枪杀、活埋、奸淫、掳掠,反攻倒算,无恶不作,惨无人道,广大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7月21日,刘作孚率部配合张震的华中野战部队,阻击敌人于安徽灵璧县南,在8月7日的泗县战役中,先后歼灭敌整编第六十九师7700余人,后因徐州蚌埠国民党军不断增援而撤出战斗,当主力部队转移时,华中军区决定由第七军分区留下四个团坚持敌后游击战争。1946年9月14日,刘作孚从淮阴西南华中军区接受任务后,带领淮北七分区卫生部长张贤、警卫员李时君及部分干部于15日晚由苏北高良间乘船去洪泽湖西半城前线,在他们途经洪泽湖堤边的老子山马浪岗时,被数倍于已的敌人包围,激战中,刘作孚、张贤、李时君及随行人员壮烈牺牲,刘作孚时年35岁。

刘作孚烈士在其短暂而又辉煌的革命生涯中,先后经历大小战役九十余场次,无论是口诛笔伐还是枪林弹雨,无论是正面作战还是敌后策返,都显示出了其超高的政治和军事才能!35年间他从一名进步青年成长为优秀而又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就在于他有着一个一心为民解疾苦的宽广胸怀!有着一种不畏艰险攀高峰的坚毅品格!有着一份共产党人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坚定信念!

七十余载时光轮回,泱泱大湖阅尽万千美丽,巍巍长堤铭刻沧桑岁月!刘作孚烈士已长眠于洪泽湖畔,英雄已逝,但他的精神如同荡荡沅水永远润泽人民心田!他的英名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回望历史尤闻刀光伴烈马,再看今朝唯有奋进慰英灵!

来源:县史志研究室

编辑:李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