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色故事】“红军婆婆”的故事

来源:县史志研究室 编辑:李琳 2021-04-14 15:42:20
时刻新闻
—分享—

在沅陵县官庄镇辰州坪村新屋组大山上,安息着一位特殊的老人,她就是人称“红军婆婆”郑卯莲。

郑卯莲,1917年出生于慈利县杉木桥,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11月,随红军队伍从沅陵县大宴溪渡过沅水,经桥梓坪、千丘田,进入官庄辰州坪,因突发疾病,倒在潘家碾坊边,被当地农民所救,流落在辰州坪,与红军大部队失去联系后,为了掩护身份,与当地农民向宗旦结婚,生有三子。1986年,被沅陵县人民政府认定为红军流散人员,1989年因病去世,享年72岁。

从1933年夏到一九三五年秋,郑卯莲随红军队伍到过桑植、大庸、龙山、慈利等地。郑卯莲回忆,在桑植城郊,国民党的飞机常来侦察轰炸,红军指战员也牺牲不少。当时红军中就流传“天不怕,地不怕,只怕飞机屙巴巴。”同时红军内部也有斗争,保卫局的人也在红军中肃反,把自己人关起来,也杀了一些。

郑卯莲跟随红军部队在龙山、桑植一带活动时,带领一些女战士,还帮助老百姓做工搞生产,发动群众参加红军。1935年11月底,郑卯莲随红军队伍从大宴溪渡过沅水,经桥梓坪、千丘田,下午进入官庄辰州坪,因生病和脚痛走不动,红军部队首长便给她留下一匹跛脚马匹和一床俄国军毯,叫她病好后,慢慢追赶部队。然而,郑卯莲却因突发心口病,就在辰州坪溪边潘家碾坊倒下了。被当地农民熊二妹(熊冬秀)发现救回家,只得在熊二妹家里住了十多天,熊二妹为她寻医治病养伤。

伤病好好后,郑卯莲因不知红军去向,追赶不上红军部队,又不能返回慈利老家,无奈,只得听从熊二妹的意见,留下来隐藏在辰州坪。但是,她仍然矢志不忘自己是红军战士,经常在村民中宣传红军的政策。她唱歌唱得很好,经常暗中教当地村民唱红军歌曲,宣讲革命道理。村民们都知道熊二妹家住的有一个女红军,但在国民党反动派搜捕红军伤员的白色恐怖下,没有一个人出卖她,全村人不约而同的自发掩护她。

为保障女红军郑卯莲的安全,更好的掩护她。1937年1月,经熊二妹介绍,郑卯莲与时常帮助她的贫苦农民向宗旦结婚,至此流落在辰州坪,后生有三子。

解放后,郑卯莲想方设法与家乡联系,寻找亲人。1951年,郑卯莲妹妹的女儿来过信,要郑卯莲回去看看,因妹妹已去世,没有其他亲人,郑卯莲从参加红军到后来,一直没有回过慈利。

郑卯莲当年当红军时,常常给红军战士和老百姓教唱革命歌曲,解放后,她仍然经常在辰州坪给当地村民唱当年的红军歌曲:“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站起都是一样高,坐起都是一样平。句句说话都同音,生意买卖要公平。打土豪,杀劣绅,坚决斗争不留情。”“工友们,农友们,一样红色战士们,亲爱的劳苦群众……”等等。村民们都十分尊重她,亲切地称她为红军婆。

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基层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是锻炼一个人品行与能力的最好“课堂”,是成为一名经得住艰苦、受得了磨砺、耐得任寂寞的人的“必修课”,“融入”基层的“红军婆婆”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对于我们党员干部而言,“参与”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就是把“人民情怀”嵌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转变工作作风,拉近干群关系,在这样的“鱼水关系”引领下,群众的事情有人听,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群众的心气顺畅了,干部的工作就合格了。

来源:县史志研究室

编辑:李琳

阅读下一篇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