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的目的 | 廖艳萍:在忙碌的时光里,允许他慢慢来

来源:乐朴乐读 编辑:唐圣利 2024-08-24 12:09:51



廖艳萍 | LiaoYanping

沅陵县第一中学

*在星光乐读社第2期读书沙龙活动上的分享

拿到《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就是封面这句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诚然不假,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批又一批生而有血有肉的人,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

是否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我们是否用的是激发和引导的手段?

我们是否沉溺于分数高低焦虑中无法自拔呢?

亦或在教学常规中亦步亦趋地“改造”我们的学生?

这本书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我们期待的教育目的是:塑造既有广泛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专业知识是他们奠基起步的基础,而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既有艺术般的优雅,又有哲学般的从容。

这样的生命状态当然是很理想的。但是我们能感觉到现在的社会有比较重的戾气,面对生活已有的顺境与逆境,对未知的迷茫,更多的是焦虑、不安、浮躁,缺乏从容的勇气。书的第五页有这么一句话,好的教育,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这里的“理解”,不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认识,更是那句法语格言“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层面的“理解”。我们教授的基本的普遍的概念/知识是帮助孩子们理解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各种事情,这与教育家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何其相似。同样,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困局,不少教育人也深陷其中,现在学生甚至教师心理问题的较突出,抑郁症、焦虑症等案例有增无减。在心理学上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的起源就是不能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当然病例性的心理问题除外,心理治疗的关键也是改变人对既定事情的认知和感受,其实本质也是人不能理解这个世界造成的。当然这里的教育也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在其中。所以我经常会反问我们的班主任,当你看到自己学生坐在教室里时,你会不会想象一下,哪怕灵光乍现一下:

他未来在社会上的生活状态会怎么样?

你希望他将来会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呢?

或许教育者自己本身也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再说说教育的路径是激发和引导。

怎么激发与引导的,第十页中谈到,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它能对外部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我们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时,可能我们都知道要激化引导,但具体如何做,确实是一个难题。每个学校、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总归是要浸润与感染、化被动为主动的。

我个人觉得一所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风格,文化育人,文化建校,在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里浸润成长。文化是人类对美和情感的感受。其实文化个性的背后,也许就是一群人的个性,这种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每一个巨大成就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怀念的心灵之乡,就如湘西之于沈从文,他的文学精神离不开湘西,就如我的导师晓苏,一位中国民俗文学家,他的创作也基本依托家乡的油菜坡。诚如每一个走出沅陵一中的人,都会有一份天宁情怀和精神,乃至我们的民族同理心,我们都应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而自豪与幸福。

第十一页提到,我们教育的困难在于对一般概念的理解,思考的习惯,思考的乐趣,不是任何形式的文字所能激发的。教育需要精雕细琢,一分钟又一分钟,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反反复复,没有捷径,帮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这点也是我们要注意的。目前江浙沪地区的项目式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跨学科教学也是大势所趋。教育活动中蕴含着主动性,思考性,有高阶思维的培养等。

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第十八页中提到的,我们培养所有学生品质中最难的一点——对风格的鉴赏。这是一种对风格的感知——审美感,对可预见的结果不由自主、发自内心的赞美,风格就是最终获得有教养的心智。有风格的工匠能创造精美的作品。风格是人类精神世界最后的道德归宿,是力量形成的形式。风格这个词看上去虚但也是实在的,我们文学两个风格的作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起源中,《楚辞》和《诗经》是代表作,不难看出,其实这更是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在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两个智慧处理形式,正如书中第二十七页提到的,浪漫阶段是对万事万物开始有所领悟,尤其是对现实生活比较残酷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自然社会中去超脱。比如屈原的《离骚》、苏轼的《赤壁赋》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中国古代文学史纵观中国现代文学,我们的民族一直就是用浪漫风格来对抗心灵困顿,甚至灾难,用务实风格来对抗现实的苦难,一直如此。

在教育的节奏里,本书主要对浪漫、精准、综合三个阶段进行了介绍。“浪漫”这个概念就是对风格的精准契合。第三十二页谈到,孩子在青春期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决定他将来生活的丰富多彩程度。当然浪漫阶段后我们也要注重孩子精确阶段的培养,这点和语文,一个民族的母语的培养是相同相通的,我们即需要脚踏实地地精准掌握各种知识点,我们也需要仰望星空、多元化视角解读名家名篇,进行推断、思辨等。在三十三页提到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其成功之处在于它承认浪漫在孩子智力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的精髓就是在知识王国里自由地遨游以及激发大胆的主动的创新,其不足是缺乏精准阶段的克制和约束。如果我们教育者没有浪漫,也不讲风格,我们很容易在现实中焦虑不安。如果教育者拥有一定浪漫的特性,我们可以在面对教育问题时,务实且从容,才有可能激发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第四十二页中提到,在一个理想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自由选择的训练成为自动自发的结果,自由则因为训练而得到丰富的机会。这里的自由选择其实也是一种浪漫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家长)允许孩子有浪漫的冒险,没有浪漫的冒险,你得到的不过是一堆枯燥的知识。我的理解是,知识的学习,需要阶梯式探索研究,需要项目式学习,可能会更好地契合这种浪漫的冒险,比如孩子经历第一次糟糕的演讲比赛,但是第二次第三次,结果会好很多,我们也许最终只会关注到获奖的人,但是那个有过糟糕经历后成长的人,也许更值得关注。尤其高中阶段,青春期的学生,更需要被允许冒险,他们自己的反思成长更为重要。第五十三页,强调发展的本能来自自身,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的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我们得相信孩子自身生长的力量,那是生命的本能。就如一粒种子的发芽,就如一棵树的成长,我们不禁要反思:

在教育中是否在不断打压扼杀人的这种本能与天性呢?

教师有着双重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热情;同时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坚定的目标的环境。我们是环境的创造者,就如树木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教师用自己的风格引领学生的成长,这中间一定要有浪漫且从容的心性。但我们必须明确浪漫和务实并不冲突,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实进行条分缕析的训练。所以务实也是基础的必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遵循孩子的节奏,慢慢来。第五十四页:生长的根本动力,是对价值的认可,对重要性的认识,让个性和超越自我的东西融合,需要各种形式的疑惑、好奇、尊敬、或崇拜,以及各种强烈的欲望。对价值的认可会给生命增添难以置信的力量,这种力量最深的表现就是美感,这点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三“审美与鉴赏”是相通的。如果做到,是不是我们可以预见得到的我们最终培养的人就是具有“艺术般的优雅,又有哲学般从容”的风格呢?

第七章“大学的作用”,有一句话让我深受感动,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我们教育者就是应该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这本书不长,十一万字,但可以慢慢读,多次读,教育者要有教育情怀与文化情怀,还要有行动力与执行力。不管怎样,一个学校是一个学校的风格与文化氛围,我们希望学生在良好风格与文化氛围中浸润式成长,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引导,最终成长为具有艺术般的优雅,又有哲学般从容的社会人。


来源:乐朴乐读

编辑:唐圣利

阅读下一篇

返回沅陵新闻网首页